近期,浙江一位准大学生嫌每月1200元生活费少一事引发热议,不少网友感慨“如今养个大学生成本太高!”
从上世纪80年代背着水壶脸盆去学校报到,到如今手机、笔记本电脑、iPad成大学新生标配,几十年间,中国大学生的“入学装备”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条件提升见证了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但如今大学校园内越发明显的攀比风气也同样引发人们思考。
资料图:2016年9月,山西大学大一新生在家长的陪同下报到。 中新社记者 韦亮 摄
1989年入学
——必备品是自己的饭盒
1989年,贵阳小伙杨劲松考入了西北轻工业学院(现改为陕西科技大学),远赴他乡求学。
回忆起自己的大学时代,他笑称:“那时候的生活极其简朴,入学的必备品是自己的饭盒,因为食堂没有公共的餐具。”
杨劲松告诉记者,当年自己的生活费由家里提供,一个月家里寄80元,主要是用于吃饭,少量用于购买书籍、生活用品等,基本上没有校外的娱乐花费。
“记忆里,那时候大家都很节俭,除了学习用具,没有能力购置其他物品。少数家庭条件好的,有随身听或者吉他。”杨劲松说。
大学期间,杨劲松和同学们的消遣娱乐项目就是打扑克,基本上没有什么开销,他和同学们偶尔会结伴去周边旅游,也是穷游,相机都很少,纪念照基本上没有。
“当年也不流行出去吃饭,因为没有钱,大家都是老老实实吃食堂。大部分同学平时打饭就是吃4毛钱的菜,有一点肉丁,一周才敢吃一次肉,一份酱牛肉8毛钱啊!”
在学习方面,那个年代,磁带、书籍对于杨劲松和同学们来说都是很珍贵的,大家都会特别珍惜,很认真地去听、去读。
“傻,但是很真实,生活很有厚度,回味起来还很留恋。”在杨劲松看来,现在大学生的生活和以前比,最大的差异是物质条件有了巨大的提高,孩子们很少有节俭、早日自立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