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论】
“挂科”也就是考试科目不及格,这是大学生们在校学习期间最不想面对的问题之一。因为“挂科”一旦多了,按照各学校的不同规定就要面临“劝退”“肄业”甚至“本科降为专科”。对于经历过高考的学生来说,这些委实难以接受;但是如果“挂科”众多还能混到学历学位,那么社会恐怕也难以接受。学校师生与社会各界纠结于“本科降为专科”“肄业”等种种惩罚措施的背后,实际是在探讨高校“严进宽出”还是“宽进严出”抑或是“严进严出”,“严”到底应该严在哪里?又应该怎么“严”?本期,我们约请教育专家和学生,共同关注。
8月13日,太原当地准备考研的大学生在等待图书馆自习室开门。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用“过程性认定”来增加学校政策弹性
作者:马陆亭(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
虽然现行大学制度中有肄业的相关规定,但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与国外大学“宽进严出”不同,在我国通过高考取得大学学籍这个过程是严的,同时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文凭很看重,这让学生退学和肄业的社会风险相对较高。而在目前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情况下,有一些同学虽然通过了高考,但是到大学后,开始出现学习问题,或者是因为学习能力不够,或者是因为不能用功等等,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不能达到毕业的要求。这也确实是现实中高校面对的真问题,需要妥善解决。
在这种情况下,当学生出现成绩不够达标或者无法继续正常学习的情况时,“本科降为专科”或许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政策选择。我国对学籍管理非常严格,学生的学籍通常严格限定了学生学历的层次和专业,学历层次由下往上调很难,由上往下调也很难。这种学历级别的限定容易缺乏弹性。在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有所调整。
过去,教育学历认定一直是结果性认定,达到本科要求就给本科学历,达到硕士要求就给硕士学历,达到博士要求就给博士学历,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无法适应的情况,没有相关认定。现在我们提出了“立交桥”和学分银行,就应该提倡过程性认定,破除以往的这种僵化操作,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记录和承认,不仅学习课程有学分,相关的实习甚至是工作经验,都可以认定为学分,不同年级应该有不同的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