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10日电(记者张漫子)“没有金融做翅膀,非遗可能飞不远;可铜臭味太浓,非遗又会从天上掉下来。所以说,金融和文化的平衡对于金融和非遗的融合来说非常重要。”8日在京举行的首都文创产业投融资沙龙上,文化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金巍说。
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持续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明进程的永久记忆,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格局和背景下,如何从处理好文化与金融、非遗与金融的关系?如何为非遗插上金融的翅膀,推动非遗产业化,是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北京正在思考的命题。
文以载道,金以融通。“文化和金融原本就是老伙计、老伙伴,因为文化和金融的本质其实都是认同。文化因认同而形成的一个个群体,金融的核心是信任,其实也是认同。”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认为,文化与金融有着相似的本源,二者的融合要做到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产权价值、资源价值四个方面的无缝对接。
当下文化领域的发展需要金融的支持,而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也需要文化成为其精神内涵。“非遗文化产品强调艺术性和传承性,它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一些文化价值。交易平台恰恰解决的是把作品变成产品的问题。”北京市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总经理张大为介绍,目前已有针对非遗板块的交易设计,设立非遗交易板块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公开金融市场的基础平台,导入一些基础性的金融工具,推动非遗的发展与传承。
魏鹏举介绍,非遗本身就是艺术,它天然具备财政意义上的稀缺性和技艺上的独特性。目前我国非遗领域已有许多金融化的产品,比如紫砂壶和湘绣,已建立起很多只基金。
做好非遗产业化,需要提高科技含量。金巍表示,文化与科技交融方面,近年来国家在推动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具有文化科技含量的或者是以科技为核心竞争力的这些文化企业,消费体验和基础设施方面会表现得更加出色。”
魏鹏举建议,信托可以把现代的金融业和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精神进行对接,同时起到融资、融资源的功能。此外,我国应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属于自己的数据库,一方面,利用数据资源带来稳定的现金流,另一方面,可做成基金或ppp项目,做资产证券化和一系列的金融开发。
专家还认为,脱离了艺术的非遗产业化不会长远。欧洲艺术市场的稳定和成熟主要是因为其艺术消费的成熟,而中国目前艺术创作尚不完善,艺术鉴赏与艺术消费缺位,在不够成熟的艺术基础上大搞投资和艺术金融,好比空中楼阁。所以要推动非遗产业化发展,还需夯实艺术创作基础,艺术鉴赏与文化消费的氛围和习惯,做好受众与用户培养。
据悉,首都文创产业投融资沙龙由北京市文资办主办,北京市文投集团承办,北京市大兴区区委宣传部、《经济》杂志社联合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