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研究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扩大对外开放问题。业内专家表示,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空间较大,但开放顺序和速度需要综合考量。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应处理好监管与开放节奏的平衡,避免在开放过程中出现“盲点”。
开放仍有较大空间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取得了长足进展: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SDR货币篮子;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通陆续开通,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水平提升;自贸区金融不断创新,“一带一路”建设加速推进。
改革和开放进入新阶段,对金融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等仍有开放的空间。从股权结构看,银行业外资机构股权的占比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债券市场开放也可以更进一步。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齐鲁资管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资本市场开放仍然有较大的空间。从长期来看,在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情况下,可以加快推进开放。例如,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规模还可以再扩大,尤其是A股确定将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后,外资对我国资产的配置需求会加大。
平安证券分析师魏伟表示,资本市场开放将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互联互通标的拓展以及限额放开,积极筹备沪伦通;二是扩大证券业对外开放,修订《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三是金融衍生业务加速发展;四是完善上市公司管理制度,继续完善停复牌制度。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对于资本项目来说,无论是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还是商品市场,在对外开放初期可实行“宽进严出”的管理,但不对称的流动机制会对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入造成阻碍,因此预计会择机完善双向流动机制。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室主任张明表示,实体经济是金融业开放的基础。金融改革在推进,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在深化,流动性充沛。需要注意的是,实体经济改革速度如果相对较慢,会导致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下降,目前应继续加快实体经济改革。
合理确定开放节奏
专家表示,在积极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同时,需合理安排顺序和速度。李迅雷表示,我国金融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仍较低。如果开放的速度过快,会给金融机构的经营带来压力。外资企业如果进入得过深,可能给金融稳定带来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