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猛镇民乐村的街道干净,河水清澈,农舍小船倒映水中。本报记者 隋明梅摄
7月12日清晨,记者赶到盐城郊区郭猛镇的垃圾储运站,采访村镇垃圾集中收集转运。正赞叹这里干净无味,忽然发现成群的燕子和蜻蜓在站内飞舞。我赶紧举手机拍摄,让我吃惊的事发生了,几只燕子竟然飞进垃圾房内的横梁上。我让镜头追着燕子到横梁,更奇妙的景象出现了,顶棚与横梁的夹角处竟然有一个燕儿窝!
我屏住呼吸,看到一只燕子进了一个燕儿窝,里面的几只小燕子都伸出小脑袋“唧唧唧”地欢呼着。
惊奇之下,我拍了段视频发回报社直播平台,发稿的时候还给加了个标题:燕子说,这垃圾站里很宜居。
这标题小有幽默却绝不夸张。小时候家里屋檐下就有燕儿窝,我太熟悉它们的习性了,或许是“百禽灵性比他稀”,它们对环境要求特别高,要有人烟又不喜欢人打扰,要风清气爽还要安静祥和。近几年到乡间采访,随着环境的变好,偶尔会在田园里见“雨燕翻新幕,风鹃绕旧枝”,但在垃圾站内见到燕儿窝还是第一次。
我仔细观察这个垃圾站,发现地面上没有一片散落的垃圾,空气中也没有异味。各村庄的垃圾车进入站场后,立即把垃圾倒进全封装的储运车里,一辆储运车装满后,会立即开往垃圾处理场。司机刚把车挪开,清洁工就会用水冲刷车辙和偶尔从车里渗落的污水,而冲洗之后的水则进入地下的水处理池。
与这垃圾站房一路之隔的是郭猛镇民乐村,村庄被清澈的小河围绕着,沿小河走进村子,无论水面还是巷子,都看不到一点垃圾。
在盐城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监控大屏幕上正显示着各垃圾收储站的现场作业情况。“你看的场景并不是特殊情况,是我们这里村镇垃圾处理站的普通水平。”中心主任吴松指着屏幕说,“哪里不干净,哪里井盖道路绿化出了问题,都能即时看到并通知处理。”翻看当日和以前的记录,乡镇垃圾收储站确实都很干净,吴主任所说不假。作为绿色城市建设的组成部分,以数字城管信息平台为技术支撑,盐城的环境综合整治与管理已进入无死角状态。除村镇垃圾,城区和乡镇的公路养护、河道保洁、绿化管护等,都被“智慧”地管控了起来。
较之村镇,城区的垃圾收集储运在“智慧”平台的管控下更显绿色。简单的分类收集已不是新闻,细分类、智慧收集处理才是追求。很多小区的垃圾收集不是简单的“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之分,而是分为废纸、金属、塑料、玻璃、厨余、其他6类,居民只要用手机下载APP或是免费领一张卡,扫一下桶上的二维码,分类投进桶里,所投垃圾的重量和积分就会立刻显示到手机上或是记到卡里。每到月底,居民可到小区环保驿站用积分兑换日用品。在香城美地小区,记者遇到年轻妈妈孙平带着儿子往桶里投放厨余垃圾,她告诉我,6月她用积分兑换了一瓶洗衣液,当然洗衣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事儿“挺环保的”,这让她“感觉挺好”。城管方面把每日细分类的垃圾送往不同的处理场,除了厨余垃圾,其他都能卖钱或用于公益,卖的钱换成奖品,鼓励居民更好地分类投放。写此稿时,我收到盐城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发来的一张表格,这是香城美地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明细表。从这张表格可以看出,较之以前的简单分类、人工收集处理方式,这个有着732户居民的小区,1年就节约管理成本13846元,而废纸金属塑料的产出效益可达21418.2元。
比数字更打动人的是社区环境,这种电子化的垃圾分类系统,已成为小区的“景点”,孩子老人都愿意与它们“交流”,居民们也因为自己能为城市环保尽份力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