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仍然保持稳健。稳健意味着既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在此时“大水漫灌”,会加剧经济结构扭曲,导致物价、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加大汇率贬值压力等;如果大幅收紧,将不利于达成稳增长的目标,容易加大经济下行压力。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防范金融高杠杆带来的风险、抑制资产价格泡沫更为紧迫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今年以来中国信贷增长速度大幅放缓,给全球带来了紧缩寒意。
当前,中国经济体量位居世界第二,自然会受到更多来自外部的关注和关心。但看待中国的货币政策,仍应当以事实为基础,从更全面、更理性的角度出发。
看待我国货币政策不能只看局部现象,而应看总量。部分产能过剩行业、信用较差的企业难以获得贷款,不意味着信贷投放总量就发生了变化。从上半年信贷数据看,信贷增长并未大幅放缓。今年以来,无论是从人民币信贷还是社会融资规模来看,增长都较为平稳。上半年,人民币信贷增加了近8万亿元。今年6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54万亿元,更是创下近年来的新高。6月末,中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66.92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增速与上年末持平,比去年同期还要高0.4个百分点。
看待我国货币政策不能只看单一指标,而应全面分析。一些人之所以得出“紧缩”的结论,或是因为近两个月,我国广义货币M2增速下降幅度较大,5月份、6月份连续两月在10%以下运行。
M2一直被视为是观察货币政策走向的重要指标,近期M2增速的变化有其内在的原因和规律。随着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落实以及加强金融监管效应的显现,近期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扩张放缓,由此派生的存款及M2增速也相应下降,这是金融体系降低内部杠杆的客观结果。
上半年,“一行三会”监管政策密集出台。如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宏观审慎评估(MPA)中,把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银监会针对同业、银行理财、委外等业务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新规等。这促使商业银行及部分金融机构开始调整资产负债结构。
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本源,M2下降并不等同于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在下降。从根本上看,只要实体经济合理的融资需求得到满足,M2增速放缓实际上反映了存量货币周转效率的提高。6月末,非金融部门持有的M2增长10.2%,比整体M2增速高0.8个百分点。尽管企业债券融资和票据融资有所下降,但银行表内贷款持续回升以及信托贷款较快增长对冲了这一影响,从整体上确保了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与此同时,由于金融环境和货币创造过程的变化,M2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已不像以前那样密切和稳定,因此短期内M2增速的变化及其波动并不能理解为货币政策走向紧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