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网20日发表署名为拉娜·福鲁哈尔撰写的题为《科技大公司正在颠覆资本主义的基本规则》的文章。文章说,过去几周,要求政界人士和监管者遏制科技巨头垄断力量的压力不断加大。在9月12日的一场演讲中,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代理主席莫琳·奥尔豪森试图给这一构想泼冷水。“考虑到技术驱动的创新为消费者带来的明显好处,”她说。“我对这方面的压力感到担忧,它将无视消费者的利益,而去追求其他、甚至可能相互冲突的目标。”
她的讲话呼应了过去40年来美国的反垄断政策:如果企业为消费者降低了价格,它们在经济和政治层面无论多么庞大和强大都没问题。这对谷歌、Facebook及亚马逊这样的公司非常有利,这些公司提供从搜索结果到个人出版平台的服务和产品,不仅便宜,而且免费。
然而,奥尔豪森忽视了关键的一点:免费并不真的意味着免费——当你考虑到尽管我们没有用美元为这些服务付费,却在用数据付费,包括各种数据,从我们的信用卡号到购物记录,从政治选择到病历。这些个人数据的价值有多高?
从经济学家到艺术家,各方都对这个问题越来越感兴趣。例如,在2014年成立的汉堡装置艺术杂货店Datenmarkt,一罐水果的“售价”是5张Facebook照片;一袋吐司值8个“赞”,等等。
关键的问题在于,精确定价个人数据几乎是不可能的,部分原因是,对于自己有多大可能会交出这些信息,人们表现出千差万别的行为和想法,取决于对方给出的交换条件。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当消费者被直截了当地问到,是否同意接受一家知名数字媒体公司的追踪,以换取更为“有用的”广告时,五分之四的人都表示拒绝。然而,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今年发表的另一项研究显示,只需要微不足道的一点激励,就能说服人们交出整个邮件联络人名单。如果提供一个免费比萨,接受研究的很多学生就很有可能这么做。
有人也许辩称,这只是市场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消费者得到了一个选择,他们也作出了选择。至于这个选择是否明智,根本不是我们要评判的事情。
但后一项研究还表明,企业能够鼓动用户更自在地交出数据——只要告诉他们,他们的数据会受到技术保护,而这些技术的设计初衷就是“防止包括从政府到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在内的所有人……窥探通讯内容。”事实上,他们所用的加密技术并不能保证这一点。
关键是大数据使整个竞争格局明显对那些最大的数字企业自己有利。他们可以提取信息并在其中植入建议,引导我们做出截然不同的决定,最终给这些公司带来越来越多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