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数据显示,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795万人,相比上年增加30万人。另一方面,截至2016年底,我国海归总数达265.11万人,仅2016年就有43.25万留学生毕业回国,新增海归人数已经超过高校毕业生预计增量。可以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下“人才磁铁”效应正在发挥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海归群体的快速增长使其就业压力更甚从前。
8月12日,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在京发布《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近九成海归可在半年内找到工作,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超越金融业成为就职人数最多的行业,私营/民营企业就职的比例明显增加,二线特色城市成为海归创业新的发力点。此外,在此次调查中,40%以上海归的税后月收入低于6000元,实际工作收入高于个人期望收入的仅为1%,认为远低于期望工资的占比68.9%。
IT、互联网行业超越金融业 民营企业竞争力增强
调查显示,近九成海归可在半年内找到第一份工作,32.1%的海归能在1个月以内找到工作,38.6%的海归花费1-3个月,18.5%的海归用了3-6个月。
从海归就业的行业看,IT/通信/电子/互联网业和金融业位居前两位。与2015年相比,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就业人数超过金融业,从第四位升至第一位,增长10个百分点,反映出近几年我国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
在对目前单位所在行业未来十年发展前景的看法上,海归群体整体持乐观态度,27.1%认为非常有前景,32.4%发展平稳,19.1%认为将会转型升级或洗牌,11.3%认为会进一步萎缩。
与2015年相比,海归选择私营/民营企业就职的比例有明显增加,增长11.3个百分点,民营企业成为吸纳海归就业的最大载体;相应地,海归选择外商/港澳台独资企业比例下降10个百分点,显示出国内民营企业的人才竞争力逐渐增强。
三分之一以上海归认为留学收益大于成本,半数以上海归认为5年内可收回留学成本
海归群体对留学效益价值持肯定态度。认为收益大于成本的海归占36.3%,认为收益与成本相当的海归占18.1%。
关于付出与收益的衡量,30.3%的海归认为3-5年能够收回出国经济成本,24.1%的人认为1-3年能够收回成本,另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5-10年(22.5%)或10年以上(17.5%)才能收回经济成本。
从留学经历对个人国内职务变化的作用来看,50.1%的海归认为留学经历有利于个人职务提升,44.8%的海归认为基本没有影响,剩余5.1%的海归人员认为留学背景不利于个人职务晋升。其中52.7%的海归回国后没有跳槽,有1次跳槽经历的占比20.6%,2次的占比15%,3次及以上的跳槽经历占比最低,为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