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联社2日报道,一项新科学研究结果显示,南亚地区在本世纪末将遭遇致命的湿热天气。
此项研究成果发表于2日出版的美国《科学进展》杂志。科研人员指出,人类能承受的最高湿球温度为35摄氏度。湿球温度是用浸湿的布包裹住温度计球部测量出的温度,是相对空气的真实温度即干球温度而言的,一般而言,湿球温度低于干球温度,两者间差异反映出空气湿度的不同。
当人类处在湿球温度超过35摄氏度的环境中时,排汗功能将会出现异常,即便在阴凉通风处也可能导致死亡。
35摄氏度的湿球温度是人类的生存极限,而31摄氏度就足以带来很大危险。研究人员分别模拟计算了两种条件下的全球气候变化情况。
如果人类继续按目前的排放规模发展,未来数十年内,约30%南亚地区的日常湿球温度就可能超过31摄氏度,按目前人口规模计算,可能会影响近5亿人。到2100年,约6000万生活在南亚地区的人甚至需面对湿球温度不低于35摄氏度的极限情况。
如果人类能做到减少排放、使全球气温仅比前工业化时代上升2摄氏度,那么面临31摄氏度以上湿球温度的人口比例将下降为2%。
研究报告共同作者、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环境工程学教授法提赫·塔希尔说:“这是可避免的问题,人们需要意识到两种模式带来后果的巨大差异。”有专家表示,各国必须朝《巴黎协定》目标方向努力。
2015年,席卷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热浪造成3500人死亡。(侯鸿博)【新华社微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