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 特稿:美丽中国前行,国际社会喝彩
新华社记者张淼
九曲黄河不再是“万里沙”。黄土高原的生态治理,将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到河南郑州桃花峪1200多公里的黄河中游变为“黄河清”。
库布其沙漠不再是“死亡之海”。世界点赞的中国治沙模式,将这片不毛之地变成植被覆盖率超过50%的“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
塞罕坝沙地不再是“飞鸟无栖树”。55年的植树造绿,把这里变成广袤林海和天然氧吧。
美丽中国建设大步前行,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让国际机构和专家喝彩。他们认为,中国分享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是对世界的重要贡献。
美丽中国在提速
中共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美丽中国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的新目标。
最近一段时间,外媒纷纷报道,五年来,美丽中国建设走上快车道,各项措施纷纷展开:清理整顿重污染和高耗能行业,重拳出击治理雾霾,推行更严格的机动车排放标准,生态补偿机制稳步推进……
这些举措收到良好效果。比如在防治空气污染方面,在整治燃煤锅炉和重点排污企业、量化考核问责、建成空气质量监测网等组合拳挥下后,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均下降30%以上。治理空气污染之路虽还很艰巨,但朋友圈里“晒蓝天”已越来越常见。
“绿进沙退”的奇迹也在中国上演。2010年至2015年,中国是世界上净增森林面积最多的国家,年均增加超过1.5万平方公里;中国荒漠化面积从上世纪末年均扩展1万多平方公里,转为目前年均缩减2424平方公里。
中国环境保护部部长李干杰表示,过去5年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好的时期。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亚太区域办公室主任卡伟·扎赫迪说,中国的环境保护意识全面提高,法规更加完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中国环境质量改善的前景非常乐观。
美丽中国有保障
美丽中国的稳步推进,离不开顶层设计、政策法律、环境问责、配套投资、基础设施及技术进步等多方面的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