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7日电 综述:防治荒漠化 “中国方案”成全球样板
新华社记者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是全球生态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多年来,中国一直积极致力于应对荒漠化挑战,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治沙与治穷共同推进的中国特色荒漠化防治道路。
国际人士表示,防治荒漠化进程的“中国方案”已成为全球样板,值得世界借鉴。
一家企业在库布其沙漠腹地建设的种质资源库里,接骨木等植物长势良好(2015年7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在库布其沙漠腹地,当地群众种植的沙柳成活率达到了80%以上,对防沙固沙起到了重要作用(2015年7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
“二三十年前那会儿,从哪个方向看去,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海,让人感到绝望。”蒙古族牧民陈宁布回忆说。
陈宁布所提的沙海就是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库布齐沙漠,总面积为2115.67万亩,其中流动沙丘799.3万亩,受影响人口达几十万。
如今,沙丘披绿衣、沙土变良田,库布齐沙漠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国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与第四次相比,5年间流动沙丘面积减少了49万亩,重度、极重度沙化土地减少114.7万亩。由于多年来治理成果突出,库布齐沙漠成为联合国环境署确定的“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为世界荒漠化防治贡献了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治沙经验。
研究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库布齐治沙模式的成功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巧干。“气流法”植树、无人机植树、“甘草平移”栽种等100多项沙漠生态技术成果和“豆科植物大混交植物固氮改土”等100多种“沙漠生态工艺包”,都是这场“沙漠奇迹”背后的核心驱动力。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和缔约国代表认为,库布齐荒漠化防治为世界树立了典范,创造了“市场化、产业化、公益化”的治沙经验,探索出一条“治沙、生态、民生、经济”平衡驱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