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略显逼仄的天津团泊体育中心棒球馆新闻发布厅里,满坑满谷挤进来近50位记者,刨去坐着的,站着、蹲着的亦不在少数。这阵势让在发布会上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双方――中国棒球协会和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MLB)都吃惊不已,“没想到有这么多记者关注棒球”。
本届全运会,注册记者达到2754名,每天活跃在各个赛场的,少说也得有1000多人,本着尊重新闻规律的原则,记者自然是哪里有热点就往哪里跑。于是,平日里低调小众的中国棒球因为有了组队参加美国职业联赛的意向,在“新闻大战”异常惨烈的全运会上刚一吹风,就被点燃了。
棒球人的吃惊,是因为太缺少类似经历。时至今日,中国体育还有不少项目都是以奥运年为周期,4年才受关注一次,平日里不出新闻、不抢眼球、不求关注,等有朝一日真被推向社会、推向市场,怕是要对过去错过的涨粉良机追悔莫及。
全运会现在已经到了“开门办赛”的时代,哪项运动也不能只靠几百个专业队员强撑局面。项目管理者如果还依然选择“躲进小楼成一统”的生存方式,把眼光只盯在比赛和专业队身上,视野和格局显然已与大势格格不入,只会让小众项目更加小众。全运会已经搭起了平台,有幸入围的项目不只要奉献比赛,更要利用这个难得机会推介自己,展现项目魅力,吸引更多人关注、支持直至参与。可惜的是,让项目在全运赛场得以曝光的,有时却是“掉粉”的负面新闻。
求涨粉、求关注的不只是项目,还有运动员。全运赛场上,多少快被遗忘的老将突然被反复叨念,多少业余选手的经历被写入千万人可读到的文章。在采访与倾诉之中,体育的精神就在里面闪光,小人物就此有了大关注。
可也有些少年成名的年轻运动员,偏要往“拉黑”的路上渐行渐远。一位早早就进了国家男篮的球员,球打出了些模样,可脾气和球技一起上涨。在赛场上,和对手发生争执,对教练的换人决定充满怨气;赛后,对记者正当的采访要求置之不理。这样的表现,算是进了分分钟被“拉黑”的节奏。孩子,你可得长点儿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