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8月30日电 题:在希望的田野上:三位高知青年的“农桑创客”路
新华社记者沈虹冰、陈晨
“天下昌平洲载民,囊括四海心尽勤。伏羲过驹甲午近,一身正气袖中清。”尽管押韵和对仗都不够工整,刚过而立之年的朱铭强还是自豪地向记者展示,能看出他3年前创业初期时的心情与志向。
这位文质彬彬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的“农桑创客”之路,在希望的田野上,在他研究的杜仲药材中。为此,他放弃了到发达地区就业和海外发展的机会。他说:“吾本壮志海外贾,却因杜仲未成甲。”作为“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10强”之一,他的团队吸纳了9名博士和6名硕士。
创业本就不易,为何要选择风险高、见效慢、周期长的农业?对此,朱铭强有着自己的理解。
“地球上70%以上的资源是生物质资源,但开发利用率很低。我希望将我的科研用于造福人类的生产。”朱铭强说。和传统中药材种植不同,他的团队引导农民将杜仲种植由过去的乔林改成叶林,并形成杜仲精粉、多糖、木醋液、杜仲胶生产的全产业链,甚至延伸到了军工应用。
“杜仲树浑身都是宝,这个产业很有前景。”朱铭强的信心,来自于他在国内独一无二的前沿研究,他的团队和企业目前拥有50多项国家专利。在他的带领下,新疆、陕西、宁夏等地有200多家农户开始了新的杜仲种植,最多的一户年收入有200多万元。
学生时期,朱铭强曾有过一次失败的创业经历,如今他更加懂得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他和合伙人把4家公司进行职能划分,或专门从事种植,或专门从事生产,而自己和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哥哥则把重心放在科研、开发和国际贸易上。
距离朱铭强的公司不到2公里,陕西杨凌示范区“众创田园”内,29岁的姜义亮正带领同事们对土壤样本进行试验分析。
姜义亮很快就要博士毕业了。他没有像多数同学那样选择大城市或科研院所工作,而是和3名博士、博士后一起,“捣鼓”起了土地文章,成了农民的“土地医生”。
姜义亮刚刚从陕西省安塞县侯沟门村回来。那里的上百户农民种植大棚蔬菜多年,近年来却遭遇挠头的土壤问题,导致蔬菜品质下降。邻村的黄瓜一斤卖1元钱,侯沟门村的只能卖到8角。
“用科学手段为老乡解开疙瘩和难题,是件非常快乐的事!”姜义亮和同伴取回土壤样品做分析,“药方”即将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