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8月29日电(记者王衡、王朋)“村里已经修通水泥路,外出方便多了。但没有通到我们组,遇到雨雪天还是很难走。”甘肃省静宁县双岘乡双岘村井沟组村民王发栓说,从他家到水泥路还得走一段土路,等今年这段路完成硬化后,出门就再也不用担心下雨了。
静宁地处六盘山西麓的黄土高原,过去落后的交通是制约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实现脱贫攻坚,交通运输必须走在前列。2014年,静宁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扶贫攻坚示范试点县。经过两年奋战,静宁完成通村硬化路203项1408公里,到2015年末在甘肃率先实现建制村通畅工程全覆盖,受益群众28.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8.5%。
静宁是我国苹果大县,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居全国县区首位。如今行走在静宁农村,一条条水泥路、沥青路穿行在漫山遍野的苹果园中,在改善群众出行条件的同时,也助推着苹果产业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
余湾乡韩店村是有名的苹果村,几乎所有耕地都栽植着果树。过去,韩店村只有一条狭窄不平的土路与外界相连,苹果成熟后,村民只能先用箩筐背、扁担挑,再用“蹦蹦车”(农用车)运到乡上的收购点,不仅费时费力,不少苹果也被颠坏了。
2015年,一条长8.6公里的水泥路串起了韩店、胡同、花咀等村庄。“现在的水泥路宽4米,15分钟就能到外面,小货车也能直接开到果园。”韩店村党支部书记赵军海说,“自从通了水泥路,大家致富的劲头更高了,几乎家家盖起了砖瓦房,还有不少人家买了小汽车。”
建制村通畅工程旨在打通农村公路的“最后一公里”。但记者采访了解到,虽然静宁所有建制村都通了硬化路,但目前仍有一些村民面临着“最后一公里”的“最后一百米”出行难问题。静宁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晋维文说,水泥路或沥青路修到村委会或村小学,就标志着这个村实现了通畅,但由于山区村庄居住分散,一些人口较多的村组,还没有修通水泥路。
记者在前往双岘村途中看到,水泥路从县乡公路上延伸到村里,两旁是茂密的果园,不时能遇到迎面驶来的小货车、小汽车。但这条水泥路在通往井沟组的途中中断了,成为一条土路。由于刚下过雨,道路十分泥泞,车辆只能在一处泥坑前停住,只得步行进村。
双岘村村主任王锦说,井沟在过去是一个村,后来并入到双岘村。撤并前,双岘村800多人,井沟村670多人。2015年,水泥路修到双岘村村委会,但并没有通到井沟组。
在静宁县,像井沟这样的撤并村就有60个。晋维文说,初步统计,这些撤并村的道路需硬化403公里,计划到明年年底全部完成,然后再进一步向其他村组延伸,到2020年实现所有村组通硬化路,打通农村公路的“最后一百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