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非遗风景,培养现代传承人
目前,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成绩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对非遗资源的展示;二是非遗周末聚一类的非遗展演;三是进入贵州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成为传承人致富的手段。
记者在专访贵州省文化厅厅长徐静时,她表示,要进一步把非遗传承、生产、致富纳入到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战略当中来考虑,让非遗真正成为贵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板块。对非遗资源的布局会从现在的“盆景”到下一步的风景推进;要从一些领导、专家或者一小部分人的参观点,拓展到根据全省范围不同层次的人群需求来进行的谋篇布局。
徐静表示,在传承人的培训方面应该是全方位进行的,不仅仅培养他们的技艺,还要培养传承人的现代意识、开放意识。通过调研,徐静发现一些非遗传承人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现代理念,缺乏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徐静认为,非遗传承人不应该只是传承技艺,还应该传承精神,要有社会责任感,传承人的队伍不仅需要扩大,还需要深化,要培养他们真正成为具有现代意识和现代责任的“传承人”。
不仅如此,应该在集中区域办一些培训基地,为了强化培训效果,还应在基地里设置一些展示。可考虑在一些地方建集中展示和培训基地,这样资源相对集中,进行培训的同时还可以进行互相学习,也可以把培训半径缩短,还可能会对一个城市的文化进行提升,同时会减少成本。
徐静忧虑道,目前缺乏对非遗的深度挖掘,这方面的人才稀少。对普通大众来说,某些非遗往往被不太清楚的人搞成了迷信,不太了解的人有一种误读,认为非遗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不是有矛盾。因此,徐静认为文化系统迫切需要培养一批研究队伍。非遗传承与保护的队伍不仅仅是传承人,实际上必须有一批研究者。现在很多人对非遗一知半解,非遗研究只局限于对整个项目的介绍,大多是描述性的东西、宏观抽象的东西,缺乏对不同非遗项目中潜在的人文精神的挖掘,这直接导致非遗做不大,也做不强。
非遗项目的内在活力和传承基因是什么东西?任何东西能不能传承下来就在于它的基因有多强大,任何事情的生命源头就要看它的基因。很少有人能够挖掘支撑非遗传承的基因究竟是什么,目前缺这样的队伍。
徐静认为,要大力推动非遗进校园活动,非遗不能只留在田间地头。因此,一定要让非遗教育成为重要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
徐静认为,非遗在今天就是要推动时代化、大众化、市场化、世界化和艺术化。非遗从最原始的田间地头口口相传,到目前非常有成效的“盆景”,再到下一步的战略建设,成为风景,贵州的非遗正在一步一步的向前迈进。
贵州民族大学蜡染培训班学员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