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白锋哲实习生王赛男)日前,中德农业补贴政策对话研讨会在京举办。中德专家学者们从欧洲视角看中国农业支持政策,深入探讨中德农业补贴政策,普遍认为中国农业补贴政策借鉴德国经验,关键是要把握其政策设计背后的视角理念思路,要坚持以市场化改革为取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和农业绿色发展为目标,整合农业补贴种类,调整农业补贴方式,完善配套制度,逐步构建起结构清晰、权责一致、保障有力的政策体系。
中德农业中心2015年3月正式挂牌成立,其促进中德双边农业合作的核心平台作用日益彰显。今年1月,中国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与德国农业与食品部部长施密特共同签署《关于延长中德农业中心实施期限意向的联合声明》,二期项目启动在即。中德农业政策对话是该中心的支柱活动之一。
当前,在新形势、新要求下,中国正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破解农业补贴政策效率不高、方式不优等问题。在欧盟共同农业政策(CAP)框架下,德国结合本国国情制定的农业直接支付政策,目标清晰、措施有力、监督严格,保障了农民收入水平、推动了农业绿色发展、提高了农业国际竞争力,很多经验做法值得中国参考。
专家认为,中德两国在国情农情上存在不少差异,对德国的经验不能盲目照搬,应有选择地加以吸收。在农业政策目标上,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中国农业政策的核心目标,而德国人均农业资源相对充裕,比较效益高,粮食安全的优先度排在绿色协调等目标之后;在农业政策演变阶段上,德国在20世纪60年代执行价格干预政策后,到七八十年代也曾出现国内外价格倒挂、国内库存高企、价格干预难以持续等问题,与中国今天情况相似。从当时以价格干预为主的政策体系,过渡到今天以直接支付为主的政策体系,德国花费了数十年时间。直到今天,CAP框架仍在不断完善之中。目前中国正在从价格干预政策向直接补贴政策转变,相关制度的建立难以一蹴而就。特别是中国农户数量巨大,规模化经营刚刚起步,审核农户信息、监督生产情况的难度远超德国,因此在借鉴相关经验时必须保持历史耐心,稳中求进开展制度建设。
专家建议,中国在政策理念上,着力减少市场扭曲,让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真正发挥作用;在政策目标上,突出保障农民收入这个核心,农民收入有保障农业生产才有动力;在政策体系上,确保稳定性、系统性和清晰化,逐步形成目标清晰、指向统一、结构简单、有机衔接的政策体系;在政策措施上,兼顾统一性和灵活性,农业补贴政策不宜一刀切,要允许地方适当调整。
研讨会由中国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和德国农业与食品部国际合作司共同主办,由农业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和德国GIZ国际合作机构具体承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中德农业中心德方政治主任Guth博士,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副司长赵长保,德国霍芬海姆大学Doluschitz教授等十余位专家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