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发稿“先网后报”、突发现场手机直播、制作交互式产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优先”日渐成为媒体共识。
8月19日,在深圳举办的2017媒体融合论坛上,来自人民日报社、安徽日报、湖北广电等单位的嘉宾们围绕“移动优先如何办”,热烈探讨、深入交流。
“移动优先”能否实现,体制机制是关键
作为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丁伟管理着人民日报社“两微一端”,也即是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人民日报法人微信和人民日报客户端。目前,这三者的用户总数已经超过3亿。
“不管未来如何,在现阶段,媒体融合的主攻方向无疑是移动互联网。因此,我们就必须明确‘移动优先’的战略。”丁伟说,所谓“移动优先”,不是媒体单位内部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工作,而是整个媒体单位的整体战略。推动媒体融合,实施“移动优先”,要相应调整媒体单位的体制机制,包括组织形态等,打破媒体内部既有利益格局,按照移动互联网的规律布局并匹配资源,让资金、技术、人才向移动互联网方向倾斜。
在确定“移动优先”战略,创新体制机制方面,湖北广播电视台走在前列。副台长兼任湖北长江云新媒体集团董事长张建红介绍,湖北台跳出自身媒体融合“小圈子”,着眼本省各级媒体大融合,与湖北省内市、县上百家媒体机构(含地方广电、报社、网站)联合,高效建设全省117个“云上系列”移动客户端,汇聚全省各地网站和“两微一端”产品8112个,把全省的主流媒体“抱成团,结成片,连成网”。
“如果我们在移动端落后,就会被一票否决。”无锡日报集团党组书记、社长杨建强调,“移动优先”并不是“移动唯一”,但是作为地方主流党报必须确立并巩固在移动平台信息入口领先者的优势。“在集团内部,我们把优势资源向移动端集聚,在移动端深耕社交,通过深度运营内容对移动端的平台赋能。”
“移动优先”能否实现,离不开用户和产品
在以往,媒体面对的是“受众”,发布的是“报纸”“刊物”“节目”。如今,媒体人谈得更多的是“用户”和“产品”。
“用户思维、产品思维是媒体走向融合必须明确的概念。”丁伟说,媒体能否受到关注,能否产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都取决于能否聚集海量用户,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能否让用户满意。“离开用户和产品的媒体融合、移动优先,都是大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