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在纪念《山花》创刊十周年会上,谷溪(左二)、路遥(右一)、陶正(右二)、白军民(左一)合影。
本报记者强晓玲、刘书云
刘娜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试着写写的小说竟然发表,被印在了“书”上。这名31岁的农村青年、三个孩子的年轻妈妈一直不敢相信。直到那天跋涉了30公里,从清涧赶到延川县城,接过编辑老师递过来的明晃晃印着自己名字、带着浓郁墨香的《山花》时,刘娜说自己激动了好一阵子。
事情虽然过去了大半年,如今再提,刘娜仍然眼热心跳。“在延川,人们知道‘山花’就像知道路遥一样。”上小学时,刘娜就读过路遥的小说《人生》《平凡的世界》,“路遥是我最尊敬的作家,在我心里,‘山花’是神圣的。”
“山花”,在陕北也叫“山丹丹花”,是黄土高原上最常见的一种野花。1972年,一群因为热爱而不知惧怕的文学青年,在延川县黄河畔的山沟里,创办了一份油印的文学小报,他们把它叫作“山花”。
在那个万木凋零的时代,他们用自己的全部创作热情和生命激情,浇灌着这颗幼小的文学种子,使之生根发芽,绽放开来。从创办者、诗人曹谷溪,到以《人生》《平凡的世界》蜚声中外的作家路遥,再到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逍遥之乐》等荣获全国短篇小说奖而走红全国的知青作家史铁生、陶正,从当年的文学青年,到后来的文坛大腕,还有更多后起之秀,如闻频、海波、远村、厚夫等三代20多位,他们被称为“山花作家群”活跃在中国文坛……这对于黄土高原上一个相对落后贫穷的山区小县来说,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上世纪70年代,贾平凹、梅绍静等当代知名作家诗人成名前在这里发表过习作。贾平凹曾称,他第一次看到朋友和谷在《山花》上发表了处女作,“还很是嫉妒了一阵子”。
著名作家、陕西省文联原主席李若冰曾说,“《山花》像一颗明亮的星,在延川的上空闪耀。”
文艺评论家李星说,《山花》的出现,像一株鲜艳的火红山丹丹花,给中国文坛的天空平添了一丝亮色。
正如陕北民歌中唱的“山丹丹开花背洼洼里红”,45年来,《山花》宛如一束清新自然的山野小花,在背洼洼里的向阳处,开得执着、质朴,不娇媚,更不带脂粉气。
2015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与上海团代表曹可凡聊起热播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时说:“我和路遥很熟,当年住过一个窑洞。路遥和谷溪办《山花》的时候,还只写诗歌,不写小说。”(《新华每日电讯》2015年3月12日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