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将“此长彼长”
——专家解读《2016—2017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
《2016—2017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继续保持强势增长势头,多领域发展成绩显著。不难发现,数字出版业发展进入变速期,从高速发展步入中高速发展阶段。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2016年数字出版业呈现出什么特点?未来我国数字出版业将面临什么样的新机遇?传统出版是否会被取代?为此,记者专访了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字出版研究所所长王飚。
记者:数字阅读率为何持续走高?未来会呈现什么变化?
王飚:数字阅读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用户偏年轻化。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数据,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31亿人,普及率达到53.2%。我国成年数字化阅读接触者中的86.3%是18至49周岁人群,仍然是偏年轻化,而这部分恰恰是消费力最旺盛的群体。
移动阅读、社交阅读成为主流阅读方式。总体来看,移动阅读、社交阅读正在成为国民新的阅读趋势。2016年,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上支付、网络购物、网络游戏、地图查询、网上银行为2016年中国网民互联网应用使用率前10名。值得注意的是,新闻、音乐、网络视频、网络文学等数字内容类应用向移动端发展倾向更加明显,人们用手机看新闻、听音乐、看视频、看小说已成为生活、娱乐的常态。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也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阅读的移动化、社交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记者:我国数字出版业将出现什么新趋势?未来是否会替代传统出版业?
王飚:我国数字出版业将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我国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将向更深层次迈进。出版业转型融合拥有了更为扎实的基础,并将逐步步入转型升级的成长加速期。各家出版单位在融合发展方面的成绩和实力,也将分出伯仲,形成分水岭。“互联网+”模式的带动、技术的推动,将催生更多的新型业态。出版与科技、旅游、影视、教育等领域经过长期的磨合与探索,跨界融合将更紧密、更深入,将涌现出更多跨界融合新模式,培育出更多新增长点。
IP(版权)运营生态渐趋成熟。将从爆发期进入理性成长期。首先,业界对于IP的选择与运作将更加慎重,在内容质量、品牌影响力和商业价值等维度将有更加全面的综合考量。其次,未来IP的竞争,不仅仅是内容的竞争,还是IP生命长度,即持续影响力的竞争。多文化业态之间的互相融合与联动发展,已成为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趋势。再次,IP热潮让整个文化产业认识到版权运营的重要性,IP这一概念将不再仅局限在网络文学、动漫游戏、影视等领域,而是涵盖整个知识领域范畴。教育出版和专业出版也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与价值,多样化、深入型的IP全产业链开发新生态将逐步构建。
互联网知识付费浪潮兴起。付费社区、音频问答、在线课程等知识付费产品表现抢眼。得益于业内版权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数字内容版权保护机制的日益完善,数字内容的价值日益提升。同时,知识付费浪潮为出版业的模式创新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模式。
总体来说,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数字出版业都不会取代传统出版,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呈现出此长彼长、共促共生、共同发展的趋势。(记者 李苑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