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8月4日电(仇逸、孙国根)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黄志力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历经两年研究发现,不同照度的红光对小鼠睡眠觉醒行为有不同影响。
这一成果为精准设置夜行性动物实验夜间照明的光照参数、更可靠获得医学实验数据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对家用夜间健康光源开发、应用有指导意义。研究成果近日已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光: 科学与应用》上。光学电子期刊《光学世界》也对该成果进行了介绍。
小鼠作为生命科学实验常用的研究对象,与其他夜行性动物一样,具有夜间活动、昼间休息的习性,当它暴露在白光下时,活动度迅速降低,并很快进入睡眠状态。从实验数据准确性角度而言,在其“清醒”状态下的实验数据更为可靠。科研人员长期认为,小鼠缺乏红色色觉感知,所以当需要在夜间光照时常采用红光照明,因为他们认为“红光不影响小鼠等夜行性动物睡眠觉醒行为”,这样,可避免夜间光照对小鼠睡眠等行为的干扰。
但是研究表明,全球不同实验室虽使用相同剂量的同种促眠药,但产生的药效或对照组的基础值差异较大。黄志力科研团队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与全球各实验夜间给药时使用的红光强度不一致有关,提示不同条件的红光可能影响小鼠的睡眠觉醒行为。
为解开红光照度强弱与小鼠睡眠的因果关系,黄志力教授率领科研团队展开深入研究,发现照度大于或等于20勒克斯(照度的国际单位)的红光,与对照组白光一样,能显著增加小鼠睡眠量,并会干扰其睡眠结构;当红光照度降低到10勒克斯时,短时间或长时间红光照射都不再显著影响小鼠的睡眠量及睡眠结构,而白光仍然能够诱导小鼠进入睡眠。
研究结果表明,在夜间需要对小鼠进行研究实施光照时,应选择照度为10勒克斯或以下的红光,这样,既方便实验人员操作,又可避免光照对小鼠睡眠觉醒行为的影响。
黄志力表示,研究也提示,设计家用夜间健康光源时,为不干扰人的睡眠与觉醒,并看清周围环境,宜使用10勒克斯或以下的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