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南海形势整体稳定可控,各方都不愿看到南海局势紧张升级失控,中国和东盟正积极就‘一带一路’,《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下的合作及‘准则’磋商进程保持着高频次的沟通。菲律宾南海仲裁案的最终裁决掀不起南海的大波澜,制造不出‘新现实’”。
“近来多数舆论猜测,(南海案)仲裁庭做出的最终裁决可能对中方不利,中国将面临较大压力。但我想强调的是,不论最终裁决结果如何,均不会影响中国的权利,也不能制造出任何新现实。”5月7日,在吉林大学举行的中国国际法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上,外交部边海司副司长肖建国如是回应外界关切。
外媒刊载的海牙南海仲裁庭现场庭审图
他表示,针对南海仲裁案,中国的立场可归纳为“四不”:不接受、不参与、不承认、不执行。“这‘四不’恰恰表明了中国是以实际行动来捍卫国际法,包括《公约》的权威性、整体性和有效性,是维护国际法治的正义之举。”
会后,肖建国副司长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南海仲裁庭从一开始就缺失成立的根基”
《国际先驱导报》:2014年12月,中国政府发表了“关于菲律宾所提南海仲裁案管辖权问题的立场文件”,但是仲裁庭不接受立场文件,这说明了什么?
肖建国:“仲裁”两字,本质含义即当事方意思自治,即自主选择解决争议的程序及方法。国家间的仲裁也是同理。抽掉了“意思自治”或国家同意,就抽掉了仲裁的骨髓和灵魂,就不成其为仲裁,而成为打压一国主权的工具。正如会上多位学者所说,菲提起仲裁是未经中方同意的违法行径,由此建立的仲裁庭从一开始就缺失成立的根基,恰如凭空建起的空中楼阁,对于这幢违法建筑,应予拆除,有关仲裁庭应予撤销。
菲提请的每项诉求,都直接或间接关乎主权、涉及划界。菲律宾试图回避中菲争议的实质,将中菲之间争议进行拆解,通过偷换概念、颠倒逻辑关系等手法,抽取其中一些事项作为孤立的问题,将其包装成所谓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条款解释和适用的争端,要求仲裁庭作出裁决。但这层表面的法律面纱掩盖不了领土主权和海洋划界问题的实质。仅依一般常识判断就会发现,仲裁庭无论对菲律宾的诉求作出怎样的判定或裁决,比如中国的南海断续线是否合法,南海地物是岛是礁等问题,都将直接关联到南海相关岛礁主权归属的判定,都将产生实际上海域划界的效果。主权或划界问题是绕不开、躲不过的,根据中国2006年的排除性声明,仲裁庭对本案明显不具管辖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