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无硬指标 年年获大奖
沈阳炮兵学院“四年四获大奖”科研现象引发持续热议
“一个初级任职院校,竟然连续4年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隆冬时节,沈阳炮兵学院研发的“边海防部队气象水文信息系统综合集成”课题获得2015年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该学院连续第4年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年4获大奖”的喜讯不胫而走,引发持续热议。
该学院多年来始终坚持立足教学搞科研。曾经有人提议:科研创新是学院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应该给各教研室定一些科研的硬指标,以此激发大家的攻关热情。可学院党委对此态度鲜明:科研攻关是为了破解部队训练作战瓶颈问题,我们鼓励创新,但不能硬性摊派,以免让大家为完成任务而本末倒置。他们明确规定:科研攻关不规定硬指标。
科研攻关没定硬指标,为啥年年获大奖?“我们不规定科研硬指标,却规定下部队的硬指标。”该学院领导一语道破奥秘所在:他们硬性规定,所有教授每年下部队不少于30天,调研不少于3次。他们还组织教员利用新学员来院培训以及与部队联教、联训、联演等时机,广泛开展自主调研,摸清制约部队战斗力提升的瓶颈问题,从中找准科研攻关的课题。
“下部队成为硬指标,看似与科研毫不相关,实则切中要害。”该学院雷达指挥教研室教授夏忠武深有感触地说,正是在全军多个炮兵部队的调研中,他才发现了制约炮兵部队战斗力提高的一个重大问题——随着我军炮兵雷达不断增多,各种新老雷达多代同堂,相互之间无法组网,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炮兵战斗力的跃升。
针对这一问题,夏忠武教授带领科研团队集智攻关,研发出“炮兵雷达组网技术研究及应用”,在全军首次实现炮兵雷达组网,使炮兵部队真正拥有了更为灵敏高效的“千里眼”“顺风耳”。这一成果改变了我军炮兵雷达作战模式,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越了解装备瓶颈,越知道打仗所需,科研攻关就越能出成果。”该学院院长瞿新奎说,4项成果项项切中部队训练瓶颈,都对战斗力生成起到直接推动作用。2014年,他们着眼远程火箭炮列装后气象保障难题,研发的“远程精密弹道气象保障技术研究及应用”,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应用后大幅提高了我军炮兵远程精确打击能力。
科研攻关的阵地在部队
■刘建伟
科研攻关不规定硬性指标,却连续4年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沈阳炮兵学院这一科研现象再次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只有想打仗之所想、急打仗之所急,才能不断结出真正对战斗力有贡献的科研硕果。
一个是科研的硬指标,一个是下部队的硬指标。这两个硬指标的破与立,折射的是沈阳炮兵学院党委的政绩观,但又何尝不是我们开展科研工作的好方法。
该院的做法成功之处就在于:他们认识到了科研攻关的目标是打赢,方向在战场,阵地在部队。通过一个看似不相关的硬指标,却引导专家教授和部队实现零距离,和战斗力建设心连心。试想,胸中装着使命、心里装着部队、眼里装着问题,这样明确的攻关课题能不切中战斗力建设的要害吗?
各级党委支持科研攻关,既要端正政绩观,更要教给好方法。千万别忘了,科研攻关的阵地在部队。这,也正是这篇新闻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记者刘建伟、通讯员都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