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有一则消息并不起眼,但其于目前处于水生火热的房地产行业极具参考意义。
华南城今日发布公告披露,已经收到深圳特区建发投控支付的认购对价19.095亿港元。同时,华南城根据特别授权及根据认购协议的条款及条件向特区建发投控以每股认购股份0.57港元的认购价,发行及配发合共33.5亿股新股份。完成认购后,特区建发成为华南城主要股东及单一最大股东。
这是自去年以来,国资成功入主民营房企的第一单案例。华南城本身并非一家纯粹的房地产企业,但从国企+民企这一组合来看,此举意义绝非是企业层面的价值重估这么简单,将其放入当下宏观经济环境中,有着另一层重要意义。
自去年以来,受内外环境多重挑战,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去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8.3%,二季度7.9%,三季度4.9%,四季度只有4%。而到了今年一季度,这一数据为4.8%。今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期目标增长为5.5%左右。显然,若要达成这一目标,存在不小压力。
同样是去年下半年,国内房地产行业开始经历一场史上罕见的剧烈滑坡,而今年以来行业仍未有好转迹象。根据最新统计局数据,1-4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3976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0.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5.4%。商品房销售额37789亿元,下降29.5%;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32.2%。
不可否认,在当下经济结构中,房地产行业仍占据相当大权重,还不算上下游产业链。因此,从目前来看,房地产出现剧烈波动,显然不利于宏观经济稳定。所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房地产提出了三稳的目标: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显然,稳字当头被赋予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基于这一逻辑,近期“政策井喷”的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
2022年过去的4个月,各地“花式”救市政策接踵而至,自上而下,全面铺开,不断释放积极信号。目前已有超百城下调房贷利率,70省市出台90多次放松政策,政策核心聚焦于放松限售、放松限购、下调房地产交易税费、实行购房补贴、加码棚改货币化安置等内容。
当然,这些政策旨在刺激房地产市场的消费端。另一端的纾困,同样关键。华南城的案例则将问题解决路径清晰化。在稳字当头的背景下,以特建发为代表的深圳国资,积极对困难房企纾困,是从问题源头另一端——企业端解决不稳定因素。
国资入局,首先可解决民企房企征信问题,助其恢复融资功能,避免不良反应持续向产业链恶化;同时,在销售端有利于恢复市场信心,助其恢复自我造血功能;最为重要的是,随着未来市场回暖,国资亦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可谓一石三鸟。
看到这一解决途径的房企并非只有华南城。近期,佳兆业与招商蛇口、长城资产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约定以佳兆业在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等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更新为基础,设立三方合作平台共同开发。除此以外,各方还约定推动存量商住开发、商业综合体,以及文旅、邮轮等层面的合作。花样年也拉上了粤民投作为财务顾问及潜在战略投资方。而扎根广州的中国奥园引进战投工作也接近尾声,网传山东实力国企已经派出的近百人尽调团队,已经基本达成备忘录协议。
因此,从某种层面上看,深圳特建发入主华南城,实际上是国资亲自下场,助力稳定宏观经济的一种微观行为。而这种行为,市场乐见其成。对深陷行业困境中的民营企业来说,积极引进战投拥抱重组,发挥国企央企的资源优势,保留民营企业精细化管理的传统,有望率先在新发展形势各种政策利导之下,率先转型成功,推动地产行业继续成为国民经济重要发展引擎的核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