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国际 社会 文史 经济 滚动

为什么野生动物在人类活动区域“出镜率”变高了?

科技日报 2021-08-20 21:21:12
A+ A-

亚洲象和东北虎等野生动物出现在人类活动区域的频率似乎变高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野生动物频繁出没的区域,当地人的安全、生产生活是否会更容易受到影响?应该怎么平衡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当地的经济发展?

对此,8月20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林草局“十四五”规划编制组组长陈嘉文回应,最近,一些野生动物频繁出现在人类活动的区域,主要有三点原因。

为什么野生动物在人类活动区域“出镜率”变高了?

国家林草局“十四五”规划编制组组长陈嘉文(刘健摄)

一是因为保护野生动物的力度不断加大,野生动物野外种群的数量在不断增长。正常情况下,野生动物的家族或者种群都有依赖原有栖息地生存繁衍的习性,但是随着个体数量的增加,有的个体就需要寻找新的领地,有的家族需要更大范围的觅食,这样就会导致野生动物种群向外游荡和扩散。

二是目前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质量还有待提高。与完全自然演替形成的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相比,目前的栖息地很多是经过森林采伐、农业开垦或者人工造林的,不是纯自然的,就导致这种栖息地承载野生动物种群的数量不像纯天然的承载力高,栖息地的质量是导致野生动物出来的一个原因。

三是目前栖息地完整性也不够。由于现在工农业的开发建设,导致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被割裂,破碎化比较严重,很容易造成野生动物的扩散,虽然它正常扩散迁徙,但由于栖息地的不连续,出现在了人类活动的区域。

“未来我们希望通过采取三个方面的举措来更好处理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问题。”陈嘉文指出。

第一,要科学划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边界。针对一些大型的、凶猛的野生动物,要设置防护设施和缓冲带,防止野生动物种群侵入人类的集中居住和活动区域。目前采取的一些措施,比如建设一些围网,种植一些隔离植物,或者设置一些缓冲地带。对鸟类和蛇类这种小型的动物,有时候也会对生产生活产生影响,对小型的动物,我们侧重于做好安全防护的知识教育,适当开发一些防护器材。

第二,改善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生境,提高野生动物种群的承载力。根据主要保护对象的生物学特征,对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进行近自然的改造。自然的栖息地承载力高,现在很多是有人工因素在里面的,所以要进行近自然的改造,而且还要妥善解决栖息地破碎化的问题。主要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比如清理栖息地内的非原生植物,像大熊猫的栖息地,过去里面种植了一些人工林,不是大熊猫栖息地原生植被,近自然改造就要改造一些适合大熊猫栖息的树种,包括大熊猫吃的竹子,要进行改造。还要完善野生动物的食物链结构,做好水源管理。比如在亚洲象栖息地保护方面,开展了一些试点,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第三,要发挥政策的多渠道保障作用。主要是发挥补偿、保险、救济的作用,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要依法建立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制度,合理确定补偿标准和方式,还要引进保险机制,把野生动物伤人的情况纳入到保险范围。还要发挥民政救济的兜底保障作用,防止因为野生动物损害致贫返贫的现象。

马爱平

责任编辑:李平书 CN080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