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国际 社会 文史 经济 滚动

从阿富汗收手是为了向中国出手?美国算盘打错了

半月谈 2021-08-18 08:58:03
A+ A-

“在阿富汗,战争已经结束了。”

8月15日,塔利班政治办事处发言人穆罕默德·纳伊姆对媒体说道。

“结束了。”

8月16日,美国军方报纸《星条旗报》也在头版用加粗加大的字号印上了这句话。

▲美国《星条旗报》8月16日封面

而在醒目的标题下方,是同样显眼的一架位于美国大使馆上空的美军直升机——它正在撤离滞留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美方人员。

这架直升机此时具有别样的象征意义:1975年4月,在越南战争即将结束、北越军队进逼南越首都西贡之际,美军发起“急风”行动,派直升机到美国驻西贡大使馆楼顶,将美国公民及部分亲美人士接走,美国人落荒而逃的场景,也被称为“西贡时刻”——如今,“西贡时刻”在喀布尔重现。

事情走到今天这一步,或许出乎美国总统拜登预料。今年4月,他下令美国军队于9月11日前从阿富汗全面撤离,面对政敌关于“阿富汗战争将像越南战争一样以可耻的方式结束”的攻讦,拜登7月还曾愤怒驳斥。

“不会出现人群从美国驻喀布尔大使馆的屋顶上仓皇撤离的情况。”他当时说。

但拜登错了,美国《华尔街日报》8月16日评论称:“事实证明,他的乐观看法只不过是美国政府20年来在阿富汗问题上的又一次误判。”文章认为,美国仓皇撤离阿富汗,意味着“20年来的误判走到尽头”。

20年来,美军有2000多人在阿富汗丧生、数万人受伤、战争耗资超过2万亿美元,阿富汗人更是死伤无数,但阿富汗战争的教训,会是美国的一剂清醒药吗?

阿富汗战争前,美国曾将中国定性为“战略对手”

时间回到2001年,阿富汗战争打响的那一年,美国作为冷战后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权势如日中天,但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国也充满猜忌,年初入主白宫的小布什,在竞选期间就放弃了克林顿时期关于建立美中“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表述,将中美关系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

而当年4月,中美军机在海南岛东南海域上空发生撞机事件后,小布什政府对华态度愈发强硬,一度公开将中美关系定性为“战略对手”。

“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美国的战略重心从欧洲和亚太转向了大中东地区,同年10月,阿富汗战争开始。

小布什在发动战争时曾说,“这些有针对性的行动,旨在破坏利用阿富汗作为恐怖分子行动基地的做法,并打击塔利班政权的军事能力”。如果只为了这些目标,美军及其盟友在很短时间内就已取得胜利。但随着战事持续,美国却逐渐“跑偏”,越来越陷入战争泥潭无法自拔。

▲2001年11月15日,美国陆军特种部队士兵乘坐直升机进入阿富汗。(人民视觉)

2019年12月,美国《华盛顿邮报》发布长篇报道指出,18年来,美国三届政府都在阿富汗战争问题上长期误导公众,通过篡改数据等方式描绘战争胜利的假象。

《华盛顿邮报》作出此判断的依据,是一份长达2000页的政府秘密文件,收集了600多名美国军官和外交官等参与阿富汗战争人员的访问纪录,有美军将领在访谈中承认:“我们缺乏对阿富汗的基本了解,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并且,由于美军在阿富汗转向了与“9·11”事件无关的方向,许多美国军官还抱怨说,他们不知道这场战争的意义是什么,是为了打击恐怖主义?还是让阿富汗成为一个所谓“民主”国家?

这一切被掩盖的真相,都在“喀布尔时刻”暴露无遗。

美高官:从阿富汗“腾出手”,是为了对中国“出手”

美国在“裸泳”,如今全世界都看到了,但在此之前,在美国的极力掩盖下,问题看起来似乎并没有那么严重。

不过,历届美国总统对“窟窿”到底有多大想必是心知肚明,所以一直在推进撤军,只是无论奥巴马还是特朗普,在撤军这件事上都无果而终。

到了拜登这里,美国已经再也拖不下去了,因为“美国在那里太久了,现在需要把资源转移到当前更重要的地方”。

“更重要的地方”是哪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给出了答案:中国。

▲资料图片:布林肯(人民视觉)4月18日,在回应外界对美国撤军的质疑时,布林肯表示:“我们议程上还有其他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包括处理与中国的关系,包括应对从气候变化到新冠疫情等一系列问题。那才是我们要集中精力和资源的地方。”

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个新动向,将战略重心转回亚太,一直是白宫的目标。

2014年5月,美国前高级官员纳斯尔就表示,为了将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奥巴马政府正试图从中东地区抽身,不管时机是否合适,不管是否赢得战争。

2017年11月,美国宣布开始执行“印太战略”,并几乎同步展开了与阿富汗塔利班的谈判,其用意不言自明。

2020年3月,美国和塔利班刚刚签署和平协议,时任美国防长埃斯珀就公开表示,签这份和平协议就是为了让美国更好地“腾出手”来,在亚太地区重新进行军事力量部署,更集中地对付中国这一“焦点”。

可见,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执政,美国政府在从阿富汗撤军、将战略重点转向中国这件事上,都是一致的。

在今年4月15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赵立坚应询指出,美方将从阿富汗撤军同所谓应对中国挑战挂钩的言论,反映出一些人的阴暗心理和根深蒂固的冷战零和思维,有损中美互信,不利于两国在国际地区问题上的协调合作。

“我想强调的是,通过政治方式解决阿富汗问题,早日实现阿富汗和平稳定,打击恐怖主义,符合包括中美在内有关各方共同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中方愿继续就此同有关各方保持沟通合作,为阿富汗尽早实现长治久安发挥建设性作用。”他说。

“阿富汗危机令拜登专注于中国的努力受挫”

不管场面有多狼狈,骂声有多难听,拜登总算兑现诺言,在9月11日前将美军撤出了阿富汗。

但从阿富汗“腾出手”之后,美国还有力量再向中国出手吗?

现实恐将再次证明,他的乐观看法是又一次误判。

《日本经济新闻》8月16日评论称,“阿富汗危机令拜登专注于中国的努力受挫”。

▲《日本经济新闻》网站报道截图

文章援引美国和平研究所专家米尔的观点指出,“拜登必须就美国的信誉在精英层建立新的共识,他的外交政策团队希望把重点放在与中国等大国的竞争上,他们花了很多时间来研究如何遏制中国,然而相反的事情发生了,他们现在不得不管理阿富汗”。

引发这场危机的,是塔利班卷土重来的速度。塔利班攻城略地的进度远超美国预期,这使阿富汗成了美国外交政策中更大——而不是更小的那部分。

的确,美国《纽约时报》此前获取的一份机密情报评估显示,在国际部队撤离后的两至三年内,阿富汗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落入塔利班的控制之下,但现实中,实现这件事也只用了两三天而已。

拜登处理阿富汗危机的方式不仅使其重建美国信誉的努力付诸东流,甚至还进一步损害了美国的信誉。《纽约时报》刊文指出,塔利班闪电般的挺进发生在欧洲和亚洲的许多人指望拜登将重新确立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坚定存在的时刻,美国的退却必定会播下怀疑的种子。

该报引述法国防务分析家弗朗索瓦·埃斯堡的话说:“当拜登说‘美国回来了’的时候,许多人会说,‘没错,美国回家了’。”

但拜登政府似乎并不打算放弃“美国回来了”这句口号,而且还在拼命“刷存在感”。据媒体报道,8月16日凌晨2时左右,美空军一架RC-135S侦察机从冲绳嘉手纳起飞前往东海侦察,4时左右已至宁波外海附近,进行各种折返飞行侦察,最近距离中国大陆领海线约20海里。

此情此景,似曾相识。但今日的中国早已不是20年前的中国。

“面对层出不穷的全球性挑战和亟待解决的地区热点问题,中美理应开展协调合作,这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但美方不能一方面处心积虑遏制打压中国,损害中方正当权益;另一方面又指望中方支持配合。”8月16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应约同美国国务卿通电话,如是强调。

王毅表示,美方应奉行理智务实的对华政策,尊重中方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按照两国元首通话精神,加强对话,管控分歧,推动中美关系早日重返正轨。

误判阿富汗让美国损失了20年、上千人、2万亿美元,误判中国的代价,拜登更需要掂量清楚。

责任编辑:孙启浩 CN037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