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国际 社会 文史 经济 滚动

15年前的今天 中国科学家成功挺进南极冰盖之巅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0-01-19 05:49:28
A+ A-

原标题:15年前的今天,中国科学家成功挺进南极冰盖之巅

中国的南极科考事业已迈入第36个年头。15年前的今天,是中国南极科考队成功抵达南极冰盖之巅——冰穹A——的日子。

△第21次南极科考队员登顶冰穹A合影

△第21次南极科考队员登顶冰穹A合影

2005年1月18日3点16分,在挺进南极内陆冰盖1200多公里、克服了冰裂隙、白化天气、高山反应、严寒等诸多困难后,中国第21次南极冰盖昆仑科学考察队确认找到了南极内陆冰盖冰穹A(Dome A)的最高点:南纬80度22分00秒、东经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

△从中山站到冰穹A(Dome A)

△从中山站到冰穹A(Dome A)

南极内陆冰盖冰穹A最高点确认,弥补了我国在南极内陆考察的一个空白领域,也为后续建设中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南极昆仑站

△中国南极昆仑站

冰穹A——独一无二的“科学观测站”

冰穹A因其恶劣的气候条件,被称为地球上的“不可接近之极”。但其独一无二的科学价值,对于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来说是充满着诱惑的。

△冰穹A地区

△冰穹A地区

在冰穹A,有地球上最好的大气透明度和宁静度,可开展几个月极夜的连续观测,风速较低,被国际天文界视为进行天文观测的最好场所。

15年前的今天 中国科学家成功挺进南极冰盖之巅

△第21次南极考察内陆冰盖队车队

此外,这里是国际冰川学界公认的南极冰盖理想的深冰芯钻取地点。冰芯被称为“气候天书”,记录着百万年来地球气候变化的信息。获取深冰芯能对地球既往气候有更深入的认识。

△2005年中国南极科考队在南极大陆钻取的冰芯

△2005年中国南极科考队在南极大陆钻取的冰芯

冰穹A——“兵家必争之地”

探寻冰穹A以其重要的科学考察性,成为了世界各国南极考察的目标。而对于中国来说,这更意味着在国际南极事务上的话语权。

△“南极四点”

△“南极四点”

作为南极内陆冰盖海拔最高的地区,冰穹A与经线交会的南极极点、全球温度最低的南极冰点、地球磁场南极的磁点,被视为南极科考的四大必争之点。在2005年以前,除冰穹A外,其余各点分别有美国阿蒙森·斯科特站、俄罗斯东方站和法国的迪蒙·迪维尔站。

△中国南极考察队员正在钻取冰芯

△中国南极考察队员正在钻取冰芯

当时,南极仅剩下海拔4000多米的冰穹A这个科考空白点。因此,抢先登上冰穹A最高点,不但能让我国科学家获得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也将提升我国在南极事务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南极冰盖按网格形式划分为17条路线

△南极冰盖按网格形式划分为17条路线

中国人拥有了登上南极冰盖之巅的权力

1991年,德国不来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国际南极横穿计划。该计划将南极冰盖按照网格的形式,划分为17条路线,每条路线由一支考察队负责。

△秦大河

△秦大河

代表中国参加这次会议的是中科院研究员刘小汉和院士秦大河,当计划的路线被各国“瓜分”得所剩无几时,他们据理力争,争取到了“中山站—冰穹A”的考察路线,让中国人拥有了登上南极冰盖最高点的机会。

△中国南极冰穹A(Dome A)观测站

△中国南极冰穹A(Dome A)观测站

另一处科考空白——危机四伏的“格罗夫山”

在这条路上,还有一处南极科考空白——格罗夫山。有人曾这样描述它:

在格罗夫山

你向任何一个方向跨出一步

都可能是人类的第一步

也可能是自己的最后一步

△格罗夫山地貌

△格罗夫山地貌

△中国格罗夫山考察队

△中国格罗夫山考察队

魔鬼冰缝,缓慢前行,冰雪之路上危机四伏,但这并未阻挡中国探索南极的脚步。1998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刘小汉、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刘晓春教授,两人开始向被称为“国际无人救援区”的格罗夫山进发,成为中国格罗夫山考察的先行者,也为后续中国探索冰穹A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

△刘晓春

△刘晓春

专访刘小汉:南极考察是艰苦而光荣的

“我们的任务很简单,第一找到格罗夫山,第二在那活下去,第三看看能开展什么工作。”刘小汉在接受总台央视记者的采访时说道。回忆起当年南极考察的往事,72岁高龄的刘小汉有些激动,用4个字总结了多年的南极之旅——“艰苦”但很“光荣”。

△刘小汉接受采访

△刘小汉接受采访

当年,刘小汉还给自己添了一项任务:找陨石。

戳视频,看看他如何找到中国南极考察的第一块陨石。

责任编辑:路子康 CN078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