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国际 社会 文史 经济 滚动

刚抹黑新疆“没人权” 自家媒体就曝美国酷刑图鉴

北京日报 2019-12-07 14:51:23
A+ A-

原标题:打脸!刚抹黑中国新疆“没人权”,自家媒体马上曝出美国酷刑图鉴

在美国众议院妄图用所谓的“2019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混淆视听、抹黑中国之际,一部记录新疆反恐斗争的纪录片却赢得一片好评。

这部由CGTN制作的纪录片画面清晰、结构紧凑,以“极端主义,为祸新疆”“生命代价,暴恐之伤”“极端之路,血泪谎言”“全球反恐,并肩同行”四个主题全方位展现了暴力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对新疆的重创,并系统地阐述中国为解决问题所付出的努力。其中许多来自第一线的画面是首次披露,由于恐怖分子施暴过于凶残,以至于片头标示出警告:“部分案件和画面属于首次公布,以下画面可能引起不适,请慎重观看。”

长期以来,出于照顾群众、不唤起“创伤性”记忆等原因,反映新疆恐怖主义的片子总体画面比较模糊、叙事比较笼统,在传播力、影响力上有不少欠缺。这导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民众都对中国在反恐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知之甚少,给了西方反华势力肆意抹黑新疆人权问题的空间。比如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以BBC为首的西方媒体反复拿着一份伪造的“新疆文件”炒作,污蔑新疆的教培中心是“集中营”,进而对中国的人权问题进行攻击。对于这些谬论,我们既需要像外交部发言人那样针锋相对进行回怼,也需要通过“软实力”建设,让更多人看到对“反恐”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中国答案。

在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之后,全球反恐的“表现形式”逐渐被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垄断。在很多人心中一提到“反恐”,往往就是美国大兵开着悍马浩浩荡荡地奔驰于乡间土路;或是“战斧”导弹在黑白影像中对某个建筑物精准清除。随着“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与“伊斯兰国”领袖巴格达迪被美军消灭,“反恐战争”这一模式似乎取得成功。但需要看到的是,恐怖分子的诞生有着复杂的社会生活背景,“出现—消灭”的模式不是标本兼治的办法,“越反越恐”的困境也揭示了西方反恐模式的短板。

反恐应当是打击与预防并举,甚至预防比打击更加重要。与中国预防式反恐的措施类似,英国为涉暴恐犯罪人员设立了DDP项目,法国在全国各大区设立去极端化中心,美国也在推行“社区矫正”措施……这些项目设立的初衷和逻辑与中国的教培中心别无二致,但在西方媒体的商业属性和利益集团诱导下,如同好莱坞大片般的战争场面有意无意地成为反恐宣传最重要的一部分,而预防式反恐的种种措施却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也导致了西方民众对预防式反恐的不理解。

通过教育与职业培训,让轻微罪犯改过迁善,把极端思想扼杀在萌芽中。通过探索实践,我们的教培中心措施更加系统、全面,也更加有效。预防式反恐的新疆经验,我们应当理直气壮地用各种媒介进行宣传,邀请驻外使节的方式加强沟通。通过传播方式的创新,加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在“反恐战争”的答案之外展现中国方案的良好效果,那些西方政客的信口雌黄自然就没了市场。

极为讽刺的是,正当美方举着“人权大旗”对中国新疆事务指手画脚之际,《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组“美国酷刑图鉴”,揭露了关塔那摩监狱对囚犯施加的各种非人虐待,哪里才是“集中营”,这还用说吗?

责任编辑:苖玉轩 CN074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