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负责人介绍,海绵城市建设涉及不同类型的新建、改建项目,又结合其他工程项目实施,需要众多部门协同管理。此外,老旧建筑小区改造难度很大,比如一个排水管网设施不齐全、合流制排水的老小区,要进行海绵化改造,就要综合源头、过程、系统治理,灰色和绿色基础设施结合,还要考虑周边条件。
宁波市有关水利专家表示,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生物滞留带、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建设,有助于缓解市政排水管网的压力,在加强源头“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同时,还要加强市政排水管网和城市中央雨洪系统建设,源头调蓄、排水管网和中央雨洪三大系统相互协调,保护和修复好山、水、林、田、湖“大海绵”,才是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治本之策。
今年,宁波市提出要完成试点区70%的建设目标,结合规划排水分区进行集中连片建设,并且同步谋划下属区、县、市的海绵城市建设。为此拿出了《宁波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和《宁波市试点区详细规划》,以试点区为示范,启动其他县、市、区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编制工作,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政策文件和技术文件也已出台。
既有财政资金也有社会资本参与
提升效率,一笔资金实现多项目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据显示,海绵城市建设投资约为每平方公里1亿元至1.5亿元。宁波海绵城市建设资金从何而来?如何破解海绵城市建设资金困局?
据介绍,宁波市海绵城市建设充分结合城市双修、特色小镇、“三居”行动、剿灭劣Ⅴ类、“污水零直排区”创建等工作,实现“一笔资金,多项目标”。试点区海绵建设直接资金按照中央财政、市财政和区财政2∶1∶1比例配套,中央资金每年4亿元,3年共12亿元,市区配套已到位资金8亿元,共20亿元。此外,积极探索PPP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充分发挥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撬动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试点城市建设,目前试点区已启动相应的PPP海绵建设项目。
在今年4月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现场会上,宁波作为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唯一代表,展示了自己的诸多亮点。其中一点就是探索“多种项目建设模式”:既有传统的建设模式结合海绵理念实施的,如党校、奥体中心等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又有设计施工总承包(EPC)建设模式;还有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集中成片改造建设。(记者顾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