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可知,仅1958年一年,就有106所大学诞生。因为从这一年开始,持续三年的“教育大跃进”开始了。这场教育革命是当年举国“大跃进”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58年,举国掀起“大跃进”高潮,农业大放粮食高产卫星,工业大炼钢铁处处报喜,教育界自然也不能例外。数据统计显示,从1958年开始到1960年,全国高校都相比1957年,都以违背教育规律的疯狂速度在增长。
在“大跃进”中办起的这些“大学”,其实多数是中专、中学戴帽改称的,并不具备大学条件,在后来的国民经济调整中,大多相继停办。但仍有很多我们很熟悉的大学保留了下来,如福州大学、天津科技大学、海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都是在这个时期建立的。
四、造“旧史”容易,创“新章”难
教育部在2002年发布了《关于校史和校庆问题的通知》。在《通知》中,提出高等学校的建校历史是一个学术问题,进行变更必须经过充分科学论证,必须有翔实的历史记载和依据,要得到高等教育史学界和有关专家的充分认可。而由某个学校的主体和某个系科发展、衍生而来的不同高等学校,在办学历史上有共同的渊源,但在建校历史和校庆年份的认定上应有不同的概念以示区别;另外,合并高等学校的建校历史和校庆年份确定问题,也须进行科学论证。除此之外,《通知》再未提出其他具体操作规范。
2004年,厦门大学教授刘海峰曾在参加教育部课题组时发表了《中国高校校史确定的原则与标准》一文。文中提出了几点建议:
高校校史的确定,应以政府正式批准创办的时间为建校起始时间。
高校由于战争等原因停办,后恢复招生的可以延续其原建校时间。
高校出现调整分离的,若原高校继续存在,则由原高校继续其建校时间。若原高校裁撤,只有当原校人员达到新校人员一半以上,新校才能追溯原校建校时间。
高校兼并其他学校,新高校可延续为主合并的高校的原建校时间。若平等条件下多校合并,新学校的建校时间由多校自主决定,但必须以合并前其中一校的建校时间为准。
可惜,这样详细的标准并未落地实施,这也造成了不少学校肆意篡改建校时间成为可能。
阿Q常说自家祖上也曾阔过,现在的高校为充脸面就是如此。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动荡、教育变革,让很多高校在历史上都经历过多次更名、迁址、拆分或合并,使得校史追溯比较复杂。正是这种复杂性,使得很多大学热衷于在校史上动手脚。但这种手段又何尝不是对自身实力不够自信的一种表现?与其将学校的未来寄望于虚妄的历史,不如用教学和管理改革来提升自己的实力。
数据来源:全国各大高校校史沿革光明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