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市规模也是一个城市辐射力的重要体现。根据住建部《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3》的数据,武汉的城区人口达到了628万,位居全国各大城市第7位,在中部各城市中遥遥领先,郑州紧随其后,达到了403万,长沙、太原、合肥规模相当,都在330万到350万之间,南昌低于300万。
从产业来看,上市公司是衡量一个城市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A股上市公司方面,武汉为50家,位居中部第一,全国第11位;长沙是49家,合肥36家,郑州24家,南昌17家。武汉和长沙遥遥领先,而太原则没有进入全国前50名。
武汉领跑中部地区
从各个重要指标来看,武汉在中部的竞争力和优势首屈一指。作为华中大区的中心,武汉集中了中部地区最好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资源。这种公共资源的优势使得武汉成为中部地区最具竞争力和辐射力的城市。
对武汉近年来的变化,其在产业结构上的变化更值得关注。得益于武汉在高教方面的优势,近年来以光谷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良好。目前东湖高新区集聚了烽火通信、华工科技等30多家上市公司,是我国上市公司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让武汉成为目前最具产业竞争力的二线城市之一,对人才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根据武汉名校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的研究生毕业质量报告,有43.5%的毕业生选择留在湖北工作,这也是连续两年就业湖北人数超过40%,其中绝大多数留在了武汉。而选择去华南、华东的均不到20%。
在武汉大学工作的周老师说,十几二十年前留在武汉工作的毕业生绝大多数选择在体制内,如公务员、事业单位,去企业的也大多是到武钢、武船等大国企,但如今留在武汉的毕业生大多数是到东湖高新区的上市公司上班,收入也较高。
尽管武汉在中部最具竞争力,不过其后的长沙、郑州也正在步步紧追。尤其是长沙,在多个重要指标上与武汉不相上下,在人均GDP和人均纯收入方面,长沙均超过武汉,位居中部第一。在上市公司方面,长沙达到了49家,仅比武汉少一家,而长沙的拟上市公司有19家,比武汉多出10家。
过去这些年,长沙主打产业装备制造业、文化产业、医药、汽车等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以装备制造业为例,近年来长沙涌现出了三一重工、中联、山河智能等在国内响当当的装备制造企业。由于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进行了大规模基建投资计划,大多用于铁路、公路及机场等建设,长沙的许多产业正是满足了这些基建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