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她已经用实际行动改变了人们对她的印象,成为了大家眼中的技术权威,使她更加自信。
在水立方的施工中,让她感到非常欣慰和自豪的是主钢结构支撑体系的选择。
水立方高达31米,地下最深11米,再加上主钢结构屋盖的施工全部采用高空散拼法,需要大量的脚手架作为承重及操作平台。如果租用传统的扣件式钢管脚手架,不仅租赁费用高,而且搭设用量巨大。经过预测,如果施工现场全部采用这种传统脚手架,其总量将达到16000吨,而主钢结构的总重量才6700吨。
此外,当时北京大兴土木,传统脚手架资源短缺,现场出现了停工待料的状况,严重影响到了水立方的正常施工。
“决不能影响工程进度,一定要确保水立方钢结构按时封顶。”她逼着自己做出第二选择。
这时,一种采用法国技术,在国外应用广泛的新型模块式脚手架进入她的视野。它不仅质量轻,而且强度高,搭拆速度快,十分适合水立方。然而,因为它在国内没有大量应用的先例,也没有国内相关技术及验收标准,更重要的当时北京刚刚发生一起脚手架坍塌的重大事故,所以“不支持,反对”的力量非常强大。
“用”还是“不用”!她决定通过理论计算和现场实验来验证它的可行性。她认为,这种新型的脚手架符合法国的标准,而法国标准与中国标准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来自于实践中的经验值,后者不全是来自实践,有很多来自理论计算。为此,她一方面通过大量的理论计算来复核法国的标准,一方面在实验室和施工现场进行多次的反复1:1实验,同时又请来北京市的顶级专家进行多次专题论证。在计算数据和实验结果面前,她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决定“用!”
2006年6月16日,水立方主体钢结构支撑体系将在这一天进行第二次130m(大跨屋面)卸载。验证她抉择的时刻来到了。在长达三个半小时的卸载过程中,她绷紧了身体每一处的神经,一颗心也仿佛提到了嗓子眼。当最后一个千斤顶退出工作,水分子的钢筋铁骨成功屹立时,半年多的担心、犹豫、怀疑和忐忑在霎那间烟消云散,工地上是一片欢声雷动,连当初最激烈地反对她们施工方案的同行,也情不自禁地跑过来向她们祝贺。坚强的陈蕾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留下了激动的眼泪。
2008年1月26日,经过4年的建设,水立方终于按计划竣工了。在随后举行的三场世界级游泳、跳水、花样游泳测试赛上,场馆各项功能运行良好。2008年8月8日如期迎来了奥运会的正式比赛,她又由一名建设者,转变为奥运会的赛时保障者。经过三十几天的比赛,水立方圆满地完成了承担奥运会和残奥会比赛项目的使命,真正地、成功地实现了它的价值,并成为了奥运史上打破世界纪录最多的奥运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