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总书记此次讲话,不仅重提文化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特性,更是将文化自信视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强调了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李宗桂认为,中华文化独特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独特标识。我们应当坚定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自信,才能真正做到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民族特色的作品的产生,源于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自信。不忘本来,面向未来,是文艺创作和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应有取向,是民族特质的必然要求。没有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没有文化自觉意识,没有文化自信理念,就不可能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
不忘初心、服务人民:引导人们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
引领时代风气,文艺不能迷失价值方向;塑造民族之魂,文艺不能远离人民生活。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振聋发聩地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方向;新的历史时代,“为人民大众”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价值底色。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2014年10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重申文艺创作的人民取向,定位文艺发展的人民坐标,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文艺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人民日报评论员分析认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
“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习总书记此次讲话,再次强调了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提出“走入生活、贴近人民,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以高于生活的标准来提炼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能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文艺工作的根本原则。”国防大学教授颜晓峰向记者谈到,习总书记的讲话进一步回答了文艺工作怎样以人民为中心的问题,其中包含着许多深邃的思想、独到的见解。其中,文艺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道出了文艺方法的真谛;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指出了文艺创作的关键;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表明了人民导向的丰富多样性;史诗是人民创造的,坚持了文艺生产的唯物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