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职民警:
那段时间没人会开玩笑
现在已经调职的民警李晓光(化名)向北京晨报记者讲述,他1999年调离刑警队到派出所工作。据他称,案发高峰期的1998年,他和队友们曾经两三个月没有回家吃过一顿饭,全体24小时在岗,不断反复研究已知线索,但没有实质性进展,这也让全队的情绪非常低落。
他回忆,在那段时间里,队里没人会开玩笑,大家的脸上也几乎看不到笑容,每个人的神经都是紧绷的,而且生怕在他们还在侦破的时候,再次发生命案。“每天过得都很压抑。”他说。
本以为换了工作,接触不到这案子就会淡忘,但李晓光想错了。“时不时就会突然想到白银案的种种,明明自己不想再围着这个案子转,却又不自觉地跟着走。”相比以前的“正面”研究,他开始关注网上的帖子。“对于凶手的猜测,有帖子推断他是无业人员,这点我很认同。后来案情曝光,发现他是打散工的,也差不离。”
在过去的28年里,白银公安局换了8任局长,人工比对了至少十万枚指纹,请了上百位刑侦专家到甘肃白银支援调查。记者了解到,自白银案凶手最后一次作案后的第二年2004年,公安部曾经召开过一次专门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刑侦、技侦等方面的专家,从凶手的足迹、血液、DNA、作案手法、解剖结果、疑犯童年经历推测等诸多方面进行过统一汇总。
在此后的十多年里,有关白银案的线索每年都要拿出来重新整理,各地都要配合做指纹协查。可由于当时科学技术所限,白银案的侦破陷入僵局。
疑犯妻子回忆
他抽血后吃饭手抖彻夜失眠
多年来,网民反复推论的白银市连环杀人案嫌疑犯形象是:变态、仇视女性、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孤僻。这与村民眼中那个孝顺、稳重,沉默少语的高承勇显得格格不入。可事实上,高承勇并非能冷静到底,高承勇的妻子张清凤说,在今年3月,公安部开展疑难命案积案攻坚行动后,高承勇也曾有过失常反应。
张清凤至今都无法想象,和自己一起生活了30年的丈夫竟是“杀人狂魔”。“实在是无法接受。”张清凤希望这个消息是假的。但想起十几天前,警方给丈夫抽血,说要做DNA对比的时候,高承勇慌张的眼神和之后的一系列失常反应,让她不得不信。“被抓的是他,公布的照片还是他。”张清凤除了迷茫,就是后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