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讨论会上,不少专家极力反对。他们担心“一箭多雕”会被搞成“鸡飞蛋打”,最终连一个目标都无法验证。
面对质疑,陈德明从原理、方法、风险等方面详细阐述、反复证明。最终,这种追求最大效果的方案终于被采纳,并沿用至今。
陈德明抓住了难得的机会,也用实力证明了自己。
某型地地常规战术弹道导弹是军事斗争准备急需的“撒手锏”武器。通常,这类导弹需要进行9次成功试验才能定型,可当时只有4发试验导弹,而且试验靶场的射程只有导弹最大射程的三分之二。
“战斗力是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时任试验方法研究组组长的陈德明说:“如果不创新,还用传统的方法来做,任务根本不可能完成。”
连续几个月,他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经过不断改进不同射程之间导弹射击偏差的折算方法,他最终给出了高置信度的评估结论,保证了这型导弹第一时间完成试验并装备部队,形成了强大的威慑力量。
后来,这型导弹在满足最大射程的新建靶场上先后进行了近百次试验,结果与当初结论一致。
但得祁连好放马,何必苦苦忆中原。不知不觉间,一个8年过去了,又一个8年过去了;不知不觉间,大漠戈壁早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反导技术试验早已成了他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
一支军队所向披靡,不仅在于演兵场上掀起的尘沙硝烟,更在于内心深处升腾的信仰火炬。为了能打赢,陈德明完全融入到了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导弹听我的话,我听党的话”的铮铮誓言。
“科技干部如果总是盯着名利,科研的大门早晚会对你关闭”
陈德明三辞室主任的故事,已在基地传为美谈。
2003年夏,某新型导弹飞行试验失利,最关键的弹头远远飞离预定目标区,不知所踪。
这是我国新型战略导弹的最后一次试验,对装备部队起着决定性作用。上级指示:不惜一切代价找到弹头。
由于飞行异常,测量数据有限,各方专家给出了几十个疑似落点坐标。这些坐标之间的最大距离东西达130公里、南北达66公里。
是时,戈壁滩上的最高地表温度超过60摄氏度。400多人组成的搜索队伍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搜寻了上万平方公里,仍然一无所获。
就在搜索陷入僵局的时候,有人想到了陈德明。他现场听了相关单位的计算报告后语出惊人:“前面的计算可能存在方向性问题。给我一周时间,保证拿出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