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大桥上的技术工人。本报记者白皓/摄
清水河大桥。资料图片
原标题:解开一道406米深、2171米长的难题
世界第二高桥中国智造
中青在线记者裴江文本报记者白皓《中国青年报》(2016年01月11日11版)
“这是世界第二高桥,406米深、2171米长。”最近半个月,张明闪时常站在山腰上,指着身后的贵瓮高速公路清水河大桥,不紧不慢地重复这句话。
过去两年多,这位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工程局的工程师和同事们扎在贵州绵延起伏的大山里,攻克着深谷中的一个又一个“世界之最”的技术难题。总工程师张明闪心里清楚,这座大桥承载着西部省份贵州县县通高速公路的希望。
2015年12月31日,清水河大桥正式通车,贵州也成为西部地区第一个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省份。“有了桥,通了路,这里的老百姓会方便点。”张明闪平淡地说。
其实,张明闪的心里并不平静,技术团队全部由80后90后组成,普通工人峰值超过2000人,约900天的奋战。热火朝天的画面时常“闪”现其眼前。
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
2005年从东北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到现在,1980年出生的张明闪没有想到,世界第二高桥的“超级工程”会成为自己肩头的重任。他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踏上贵州山区的土地是2012年12月8日,任务是为大桥建设选址。
行驶3个多小时的盘山公路,汽车在山路上左摇右晃,从不晕车的自己和同事都吐了。实地勘查后,他发现,长期在沿海地区修桥积累的经验“不灵”了。以前沿海修建悬索桥时,梁段可以通过船只直接运送到大桥的正下方,然后用起重机垂直起吊,将梁段一一吊起,再拼接组装。
而在清水河大桥选址中,工程师们发现根本找不到让大型起吊设备进入施工现场的通道,即使机械从天而降,喀斯特地貌的特殊构造也无法承受大型起吊设备带来的巨大压力,与此同时,清水河河道狭窄,大型运输船只根本无法进来。
一个又一个的“不可能”摆在面前,这道406米深、2171米长的世界难题到底该怎么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