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上,孟书记的问题导向很明确:请专家们说“干货”!“有建议和反对意见,我们都很尊重,(你讲的)即使我不一定完全赞同,也能帮助我思考。都唱赞歌,这个会就没意义了,就变成自娱自乐了,我就白开了!”
陈甦自承“一开始有些忐忑”,但说起来也打不住话匣子:“治国理政千头万绪,其实就在一个‘信’字。统筹规划司法改革,最终目标都是提升和巩固整个社会对司法的信任。有些地方的维稳措施为什么不靠谱?因为一是靠安抚,二是靠吓唬!”
当他讲到“法官延迟到65岁退休,比员额制更能提升资深法官的尊荣感,发挥他们的作用”,孟书记笑着插话:“你觉得这个制度可以?”陈甦答:“我觉得很好,简便易行,对提升政法队伍内部信心非常有效。”孟书记点点头,在本上记了起来。
陈甦讲完后,孟书记还点评:“蛮好,我们集思广益,更多角度就可以更接近真理!”
这两年,这样的礼遇,对不少法学名家来说并不陌生。
就在2015年12月3日,卓泽渊在内的多位专家都应邀出席了中央司改办会同最高法、最高检召开的司法体制改革研讨会。在每个地方的政法部门介绍试点实践后,都有多位专家当这些法官、检察官的“老师”和“体检员”,提出专业点评和意见建议。
今天的座谈会上,“体检员”们的尖锐矛头之一,指向司法责任制改革。
上海交大法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季卫东说:“我们其实不缺乏机制,但我们目前是‘结果责任制’,很容易掉入窠臼。法官的权力清单现在梳理得不错,缺的是抗辩清单……”
讲到此处,他看到一直在记的孟书记,笔写不出水了。有点想停下等等,但孟书记没有打断他的发言,而是极小声地、几乎是用口型让工作人员:“把包拿过来……”
这期间,其他人都很安静,整个会议室的注意力依然集中在季卫东的慷慨陈词上。
工作人员拿来一个黑色公文包后,孟书记自己翻出了一支新笔,很感兴趣地接着记。专家们看到,不是什么“金笔”,就是最常见的、握笔处有一圈黑色橡胶的黑色水笔。
愿意当法官、检察官的青年法学人才不足,是多名专家共同的忧心。
当西北政法大学校长、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贾宇提出“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高素质的政法专门队伍,建议重视五所政法大学的法学人才培养”,孟书记点点头:“学生就业情况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