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频道三位主播@辽东网图
本报记者陈卓
去世53年之后,雷锋再次被辽宁省抚顺市请“出山”。
在抚顺1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雷锋的印记其实并不少见。雷锋纪念馆建在雷锋路上,“雷锋号”汽车偶尔从门前驶过,旁边不远,是一所“雷锋学校”。此外,还有不少评为“雷字号”的单位,散落在城市里。
不过,对于这座被称为“雷锋城”的城市,这一切显然还不够。
3月25日,抚顺广播电视台“雷锋频道”开播,这是中国第一家以雷锋名字命名的电视频道,也是“全国首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业频道”。
“抚顺作为雷锋的第二故乡,应该承担起学雷锋的引领作用。”抚顺市广播电视台台长商泽友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办雷锋频道,目的不仅是教育抚顺市民,也要把辽宁省的道德典型联合起来,为雷锋频道添砖加瓦。要带动抚顺市的学雷锋,更要辐射全省,甚至走得更远。”
“人就是这样,做了好事以后,一旦受到了表扬,想停都停不下来。”
“好事天天有,今天特别多。”当主持人面带微笑念出这段话,就意味着雷锋频道自办节目开始了。这是雷锋频道唯一一档新闻资讯栏目《阳光资讯》的开场白。
“完全是依据‘好’字做文章。”负责雷锋频道日常运行的副总监张秀丽说,“内容基本上是好消息,好事件,好典型。”
在刚开播的前几期里,两到三条这样的新闻和一个关于雷锋的海采调查,构成了这档只有15分钟时间的资讯栏目的全部内容。在雷锋频道播出的《与爱同行》、《政风民心》、《最美身边人》、《走进雷锋》和《纪录记忆》等节目,大多也只有十几分钟。
为了这6档十几分钟时长的栏目,这个地级市的广播电视台曾经倾注巨大的精力和热情。
“这项工作从提出到付诸行动,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商泽友说。其实在更早的时候,抚顺市就曾想过拿出电视台的一个频道或电台的一个频率,专门做雷锋宣传。
今年52岁的台长介绍,直到2014年,这一提议“开始纳入高层设计”,“市委亲自过问,并作出指示,市委宣传部找来专家学者,反复论证策划”。
在筹备的时候,张秀丽经常在晚上10点多还接到台长的电话。频道开播前,节目样片做了8个版本,请专家评审。临近农历羊年春节,张秀丽和商泽友还在北京参加一个讨论会,他们在腊月二十九准备返回抚顺时,发现所有车票都卖光了。
“感觉在雷锋频道,领导审核特别严。”如今在雷锋频道负责一档人物栏目的朱义奎说,“因为雷锋已经不是新的选题了,要把老题材做出新样子来,挺不容易。”
频道初创之时对节目内容把关的专家名单,可以列出很长一个。其中包括已退休的海军中将冷宽、曾经为故事片《雷锋》作曲的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傅庚辰、解放军报社原副总编辑陶克等。
在抚顺市,市委宣传部还找来专家一直跟了20多天,“把节目形态定下来,不应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在雷锋频道的开办上,专家的意见是一致的。在内容和定位上一定要符合时代的特点,符合受众的需求,尽可能不要做高大上、完全是概念化、政治化的东西。”商泽友说,“所以我们就定位在道德引领,服务民生。”
于是,首期《阳光资讯》的内容就包括“市青少年宫开设免费课堂受到大家欢迎”、“公交车站前抚顺市民自觉排队候车”等。在雷锋频道宣传好人好事的栏目,还有主要介绍志愿者团队的《与爱同行》,以及从普通人中挖掘典型的《最美身边人》。
“有可能就捡了一部手机,交到失主手上,那就是最美。人就是这样,做了好事以后,一旦受到了表扬,想停都停不下来。”商泽友说,“我们就是要‘向上、向善’的东西,让大家看完以后很舒服,不是凶杀啊、着火啊那些挺阴暗的东西。”
雷锋频道开播后,抚顺广播电视台记者曾前往居民区,询问人们对频道的看法。在北台社区,记者从一位老大爷那里得到的建议是,“不能只播好人好事,应该把一些负面的信息也曝光,让他们有所警觉”。
“我们节目中也有不好的事情,但现在圈定的都是与不文明现象有关的。”商泽友说。开播到现在,雷锋频道曾经组织过志愿者上街纠正市民的“中国式过马路”,也曾通过百姓记者的镜头曝光街头乱丢垃圾的现象。
还有一档《政风民心》栏目,带有“监督”性质,“效果体现在政府在接听电话、为民服务方面做得怎么样”。
“雷锋频道在节目类型上基本上是全覆盖了,这样能有全方位的传播。”张秀丽说。
“以情动人,但绝不会为情所困。我们不能给大家带来一种印象,就是这个社会怎么会有这么多难的事儿和解决不了的问题。”
其实对抚顺人来说,关于雷锋的宣传早已司空见惯。
雷锋在1962年去世后,市政府只要有工作报告,每年必然会提到“学习雷锋”,“甚至‘文革’期间也没有停止”。2011年,隶属于市委的“建设雷锋城办公室”成立,“完善了目标体系、责任体系和考核体系”。
如今,每到晚上,雷锋头像的路灯就在抚顺的部分街道亮起来,雷锋身着军装的形象,还会若隐若现地从市中心新建的万达广场霓虹灯上闪过。
可即使在这里,宣传雷锋精神也在面临新的挑战。
“现在人们慢慢把雷锋精神淡忘了。”得知记者要去雷锋纪念馆,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
不久前,就在纪念馆后面的一条宽敞马路上,这名司机发现一位中年妇女倒在路中央的黄线处。天下着小雨,时而有超车的车辆急速驶过,“一不小心就轧着了”。可是始终没有人扶起倒地者。
40分钟后,这名司机等到了乘客,便驶了那里。
“我是不敢扶,现在讹人的太多了。”这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司机说,“就跟小品里那样,原来是开大奔的,扶了几次人之后,改骑自行车了。”
在电视台干了29年的朱义奎也感觉,“现在讲奉献的人少了”。但他认为,“社会挺复杂,媒体的引领作用很重要,我们如果天天在网上播正能量的东西,老百姓就关注正能量多一点。”
“如果大家都讲奉献,谁不愿意生活在那样的社会?小孩儿放出去不用管,没有大人看着。”已经步入中年的他感叹,“社会还是需要提倡正能量和核心价值观的东西。”
一个在雷锋频道滚动播出的短片则称,雷锋频道的开播“以传媒主渠道的力量,发出了抚顺人学习雷锋的最强音”。
作为《最美身边人》的制片人,朱义奎在传播正能量的同时也会被身边的人质疑。首先提出的一个疑问是,“抚顺有那么多好人好事儿让你拍?”
对这种质疑,他有自己的理解,“我觉得好人不一定都是劳模、楷模,身边到处可以找到好人。”
那些被选入他节目的好人,大多来自于市总工会、妇联、团委以及各区县宣传部的推荐,并且数量并不少,“因为现在都在打‘好人’这张牌”。然后,他再从中挑选“有动情点和比较好展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