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国际 社会 文史 经济 滚动

播火 ——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

人民日报 2021-06-15 14:15:52
A+ A-

蔡和森信中提到的“杨师”便是曾经任教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来成为毛泽东岳父的杨昌济。杨昌济早年留学海外,回国后立即成为湖南宣传新思想的先驱。毛泽东、蔡和森、萧子昇等一批湖南的青年才俊,都是他在湖南“一师”的学生。

1918年6月,杨昌济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出任北大伦理学教授。到京不久,他便写信告诉学生们,法华教育会正在组织“赴法勤工俭学”。

“赴法勤工俭学”的创意缘于李石曾和蔡元培的一次头脑风暴。

李石曾是清末重臣李鸿藻之子、国民党元老。留学法国期间,他曾开办过一家豆腐公司,工人全是他从河北高阳老家带到法国的。工人们在豆腐房经理齐竺山的管理下,不但适应了法国生活,还在“工余求学”办起了工人夜校。李石曾被这种新模式吸引,还亲自给工人们上过课。

后来,他与“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法国的蔡元培谈起此事。蔡元培灵机一动,如果把这种方法用到学生身上,“学余做工”岂不是进步更快?二人一拍即合,立即成立了“留法勤工俭学会”,1916年又联合法国政府成立了“法华教育会”。

1917年,李石曾回国,在老家河北省高阳县布里村开办了一间留法预备学校——“法国学堂”。一场轰轰烈烈的赴法勤工俭学活动很快席卷全国,引来许多有志青年,其中就包括毛泽东等人在内的湖南青年。

1918年8月15日,毛泽东与罗章龙、萧子昇等准备赴法勤工俭学的湖南青年,从长沙前往北京。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来北京。

初到北京,人地生疏,湖南青年们深切感受到“京城居,大不易”的窘境。罗章龙在回忆录《椿园载记》中写道:

我与润之商议,共同租了一小房于景山东街,遂同搬至嵩祝寺后三眼井吉安所夹道七号居住。吉安所原来是清廷皇室停放梓宫及灵柩的行宫。清室覆灭以后,该地成为废址,宫殿依旧。其迤东有一夹道,有几所矮小住房,据说原是抬灵柩的工人住室,后来因陋就简,又搭盖矮房出租。因地势偏僻,房租亦便宜,便由子昇出面租了三间小屋。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