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国际 社会 文史 经济 滚动

万寿岩保护背后的典范力量——聚焦以人民为中心的三明实践 (中)

光明日报 2020-12-18 16:01:35
A+ A-

其实,早在1989年,当地调查小组就在万寿岩溶洞内发现哺乳动物化石,遂被列为市级古脊椎动物保护点。差不多10年后,看着“寿桃”瘦身近2/3,当地村民推选5名离退休老教师联名致信市政府,呼吁抢救文物古迹。

一边是生钱的冶炼机器和众多工人的饭碗,一边是“几颗哺乳动物化石”和村民的精神寄托,孰轻孰重?双方各持己见。为平息争论,按照文物保护法相关规定,有关各方达成一个解决方案:三钢出资7.5万元专项考古经费,由联合考古队进行限期一个月的抢救性发掘。

“限期破案”是在炸石的爆破声中进行的。每一声巨响,听来都像是倒计时提醒。在挖了半个月仍一无所获后,考古队员的压力值达到顶峰。不过,转机几乎前后脚出现:考古队发现了巨貘的牙齿,这种在1万年前已灭绝的动物的化石,公认具有分期断代的作用。紧接着,石铺地面等更多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物被发现。根据文物特征,考古队初判,万寿岩很可能是旧石器时代遗址。

贾兰坡鉴定的正是这批发现中的一部分。尽管权威鉴定在手,更有说服力的文物不断增加,爆破采矿仍在继续。“经济建设为主”“局部性保护”“善后工作量大”等论调一时间甚嚣尘上。

“保”“炸”之争背后,是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之间的博弈,是对文物及其所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迥异认识。在旷野中矗立了上百万年的万寿岩,就这样在世纪之交,成为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短兵相接”的战场。

观念一变天地宽

2000年1月1日。对于亲历了整个波折的三明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余生富来说,这个日子有着比“新世纪第一天”更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就是在这一天,时任福建省代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就省文化厅提出的“关于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保护有关情况的紧急汇报”作出重要批示。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