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国际 社会 文史 经济 滚动

那山,那人,那苗寨——十八洞村三代人的奋斗史

新华社 2020-07-13 11:07:26
A+ A-

上世纪90年代,17岁的村民杨正邦揣着苞谷粑,挤上了北去的列车。

市场经济的海洋里,人们追风逐浪。十八洞村的年轻人也翻山越岭,去寻找更多机会。

有一年春节,老乡带回一台二手黑白电视机和一件旧棉衣,点燃了杨正邦心里的念头——要去山外的世界闯荡。

那山,那人,那苗寨——十八洞村三代人的奋斗史

在湘西十八洞村,杨正邦(右)在给顾客上菜(6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思汗摄

那年3月,绿皮火车摇摇晃晃,把杨正邦带到大雪纷飞的沈阳。

老乡帮他在建筑工地找到工作,开砂浆搅拌机,操控升降梯。工地开伙时,他会多抓两个馒头带回蜗居的地下室,藏到枕头边,半夜饿了再吃。

山里人干活儿不怕苦,杨正邦很快得到工友们的认可。大伙儿看他年纪小,给他出主意:去找找电气队队长,跟他学电工,有了手艺就有饭碗。

杨正邦敲开了队长家门。“进了门,一脱鞋,袜子前露脚趾、后露脚跟,脸一下就红了。”多年后,他依然记得当时的窘态。队长看他诚心,收他当了学徒。

边做边学,8年后,杨正邦有了新打算:既然会看图纸了,能不能包点活儿自己干?

就这样,他回到湘西吉首当起了工头。可南方的建筑设计却与东北不同,“看到图纸就懵了。跌跌撞撞干了两年,干不成了。”杨正邦回忆。

进入新世纪,花垣县铅锌矿、锰矿开发如火如荼。杨正邦和村里许多青壮年劳力上了矿山。钱挣得不少,但风险也不小。成家后,他就不想再干“有今天没明天”的活儿了。

那山,那人,那苗寨——十八洞村三代人的奋斗史

在湘西十八洞村,杨正邦在自家开的饭店厨房里帮忙(6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思汗摄

2010年,他去了浙江,找到一份网络信号维护的工作,要背着五六十斤的工具爬45米高的信号塔。最多的一天,他爬了10多次。工作数年间,杨正邦的手机信号从2G变成了3G、4G,月工资从800元涨到1800元。

走南闯北这些年,他觉得自己像一只飞出大山的鸟,哪里不受穷,就往哪里飞。四处漂泊,没有方向。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

看到这则新闻时,“精准扶贫”四个字像一道闪亮的光芒,照在杨正邦心上。

那山,那人,那苗寨——十八洞村三代人的奋斗史

大山的憧憬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