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国际 社会 文史 经济 滚动

宁夏同心:何以聚力苦干走出贫困

经济日报 2020-06-11 16:40:26
A+ A-

25年前何江就在盐池老家种过芦笋,那时候不会销售就没有继续种下去。2017年何江在陕西省大荔县考察黄花菜的时候偶然发现芦笋的市场特别好,回来之后就来到下马关镇流转土地。2017年种了200亩地,2018年又种了1300亩。1500亩土地流转费用40万,政府又帮着建了1800平的厂房和1500平的冷库。芦笋4年能达到盛产期,今年产量能达到1500吨,预计产值800万元。今年一斤芦笋的收购价是4.5元到5元,一亩收入能达到6000元到9000元。去年就已经被江苏连云港百福食品订购了,产多少销多少。

“芦笋也是用工密集型产业,采摘、锄草、加工、分拣、包装每个环节加在一起,每天可以用工300人。季节工能干8个月,一天工资120,长期用工48人,每月工资3000元到7000元,全镇500户直接受益。”下马关镇党委书记董占平告诉记者。

加强教育扶贫思想上拔穷根

曾经的落后不仅阻碍着经济的发展,也阻碍着思想的进步。青少年早早辍学,“等靠要”的思想十分严重。要想真正的脱贫,首先要从观念上改变,激发自生动力。

同心县教育局局长杨林告诉记者,“为有效阻断贫困代级传递,这些年来,同心县一直在加大教育投入上下功夫、在完善基础设施上下功夫、在提质升级营养改善计划上下功夫、在均衡发展城乡义务教育上下功夫、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上下功夫。”

2010年以来,同心县累计投入资金54.2亿元,全力改善办学条件,新建同心县职业技术学校,改扩建152所学校,新建中小学校、幼儿园62所,全县各级各类学校达到162所、幼儿园达到94所。投资30亿元建成了占地1平方公里的教育园区,实现了学前教育到职业教育全覆盖,义务教育零辍学,高中入学率99.5%,高考上线率99.6%。

加强教育扶贫的直接成果就是从2010年到现在,有技能的劳动力从15%增加到了50%,劳务输出不在只能干粗活累活,而是向技能型劳务输出转型。为此同心县建立了专门的机制来培训普通农户的劳务技能,建档立卡户必须掌握1-2门技术,一般户必须掌握一门技术。司机、电工、厨师、钢筋工、装载司机等都是热门职业。

宁夏同心:何以聚力苦干走出贫困

↑下马关镇“无中生有”的芦笋产业

“从体能型劳务输出到技能型劳务输出最直观的作用就是收入提高,以前辛苦出去打工一年回来也就能落下几千元,现在每年的纯收入至少都能达到20000元。”同心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陈连卿告诉记者。

“以前在建筑工地打工折腾一年也赚不到万八元元,这个活儿村里人再没有愿意出去干了!”石狮开发区城一村村民杨国亮如今可是宁夏技能型劳务输出的名人。

“我原来是村主任,可眼见得全村多数人家无法脱贫,自己心里实在着急。”杨国亮告诉记者。前几年无论市里还是县上,三天两头来村里搞培训,今天教修手机,明天学修电脑,可是没有外来招工合同一切似乎都等于零。我就不信村里人干不上技术活儿?杨国亮只身一人去深圳、广州闯市场,终于在2016年底从珠海一家电器厂拿回来第一个200多人的用工订单,从此便一发不可收。加工手机壳、电视机壳、小电脑……之后同心县从广州、深圳等沿海地区地区拿到电器企业要人用人“订单”不断,基本上都是管吃管住上月均收入4400元左右。最后杨国亮介绍说:“要想富,必须迈开步。在我们同心县3000多村民去沿海技术输出务工的带动下,很快带动宁夏多县(区),目前全区在沿海地区技术输出的村民达到数万人”。

今日在同心的村村镇镇间穿梭,一改往昔贫瘠干旱,百姓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印象。所见的农户也好、干部也好,满眼都是过上好日子的喜悦,言语间都是对未来的向往。

同心县的变化,不仅仅是楼房盖起来了,产业发展起来了,最彻底的变化就是老百姓从“让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变化。“以前不喜欢宣传是因为同心的底子薄基础差,实在没什么可说的。现在不一样了,我们同心人的变化,同心县的变化有目共睹。摘帽不是终点,我们还是要时刻紧盯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真正让老百姓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同心县县长丁炜表情激越。(经济日报记者许凌中国县域经济报吴舒睿)

宁夏同心:何以聚力苦干走出贫困

↑多美的蓄水池!

责任编辑:梁云娇 CN079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