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国际 社会 文史 经济 滚动

背着呼吸机上“战场”!陆军军医大学“专家党员突击队”真棒

人民陆军 2020-03-02 12:28:55
A+ A-

不只是治病救人,在战“疫”的各个方面,专家党员突击队都用他们专业知识与丰富经验,为大家答疑释惑、排忧解难。

防护少了有风险,防护多了负担重。面对传染性强的病毒,如何在有效防护与便于工作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是医护人员经常考虑的一个问题。要不要戴面屏,成为争论的焦点。

“防护服、口罩、护目镜,已经武装到牙齿,多戴一个面屏只是增加负担。”“戴久了压得头疼,不利于展开工作。”

不戴面屏的呼声很高,却被毛青一句话就压了下来,“你们考虑突发情况了吗?”

突发情况说来就来,一位护士在“红区”护理时,患者突然摘下口罩呕吐起来。“幸亏戴了面屏!”吓出一身冷汗的,不只这位护士,还有透过监控画面注视着“红区”的感控专家。

有一种信任,叫放心把生命托付给你

与病毒直接交锋的战场上,你放心把生命托付给谁?对于这个问题,医疗队员们回答出奇一致:专家党员突击队。

1月28日,护士谭琼下夜班回到营地后,身体突然出现不适并伴有剧烈咳嗽。“是不是被感染了?”谭琼慌了,情绪几近崩溃。

曹国强得知后,第一时间赶来诊断。没有听诊器,他就直接用裸耳贴在谭琼背上听肺音。最终,曹国强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判定,谭琼只是普通的感冒。

“如果谭琼感染了病毒,你那么做不是非常危险吗?”事后有人问曹国强,可他却说,

为了战友我顾不上那么多。

裸耳听肺音,深深战友情。打这以后,曹国强被“任命”为医疗队的队医,成为“医生的医生”。年轻的队员们都说:“有这样的专家为我们保驾护航,心里踏实!”

在一言一行中给队员教方法、强信心,在一举一动中让患者增勇气、受鼓舞。专家党员突击队用实际行动凝聚起共同战胜疫情、救治患者的正能量。

背着呼吸机上“战场”!陆军军医大学“专家党员突击队”真棒

任小宝在与患者交流

两位女护士抬着笨重的大箱子吃力爬楼梯,年过半百的他二话不说接过箱子就走;老年男性病患在床上小便,他连忙抢过护士手中的便盆说“我来我来”;重症患者不配合治疗,他不厌其烦地开导鼓励……

提起任小宝,火神山医院感染一科二病区的医护人员几乎异口同声,“既体贴队员又爱护病患,因为有他,这个队伍才这么有活力与朝气。”在队员们的眼中,任小宝既是可亲可敬的“宝哥”,亦是攻坚克难的专家!

专家党员突击队的每一个人都和任小宝一样,看到他们的身影,就会让人放心,给人力量。

取咽拭子对操作者来说风险较大,他们就陪在年轻医生身边一起操作;高龄患者听力不好,他们就俯身贴着老人耳朵讲话;患者长期住院情绪不佳,他们就拉着患者跳舞、打太极……在他们的影响带动下,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医护人员也学会了如何与不同的病人沟通交流、如何处理棘手问题。

背着呼吸机上“战场”!陆军军医大学“专家党员突击队”真棒

陈萍(右一)在研究感染防护措施

陈萍是专家党员突击队中唯一的女性,也是最年长的,医疗队里的年轻队员都喜欢叫她“妈妈专家”。作为国内第一批感控专家,她在传染病感染控制方面有着丰富经验。

此次武汉抗击疫情,她的主要任务就是确保“零感染”,把队员一个不少带回去。为此,她将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带到一线,建成了防护监测“天眼”,时刻观察医护人员进出病区流程是否规范,不放过任何可能导致问题的隐患。

一次,守在监控器前的陈萍发现异常:一名刚刚出“红区”准备脱掉防护服的护士,站在原地一动不动。通过反复沟通得知,这名护士因过于疲劳发生了呕吐,口罩里面的呕吐物让她非常难受。

“妹妹,千万别慌。”陈萍知道,此时是最容易出错的时候。最终,她一步步耐心指导,帮助护士按操作流程安全脱掉防护服。

陈萍像妈妈一样爱队员,队员也像爱妈妈一样爱她。

一天深夜,忙碌了一整天的陈萍从火神山医院走出来的时候,天上下起了雨。一名护士见陈萍没带雨衣,就把自己的雨衣脱下递了过去。

那一刻,陈萍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孩子,她搂着这位护士一人一个袖子穿上雨衣,并肩走向雨中的大巴车……

背着呼吸机上“战场”!陆军军医大学“专家党员突击队”真棒

责任编辑:梁云娇 CN079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