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国际 社会 文史 经济 滚动

黄村镇流调小分队与病毒赛跑15天,摸排304名接触者

北京日报 2020-07-15 15:22:07
A+ A-

记者翻看他们的报告,每个调查对象都是三五页A4纸,密密麻麻写满了“流水账”。时间、地点、人物……材料中普通的一句话,就有可能揭示病毒传播的重要线索。每条记录的背后,或许都有一段流调员耐心细致、斗智斗勇的故事。

拍着厚厚的流调报告,秦雨坦诚地说,随着一个个调查对象解除隔离,排除传染的可能,这条流调线索就算归零了。“可我们宁愿所有的工作都是白做,这既证明大家是安全的,也说明我们的工作是有效的——我们跑在了病毒前面。”

特写

与病毒擦肩而过

在与病毒的赛跑中,“利刃”小分队时常与病毒擦肩而过。

他们流调的对象中,有的是老少三代五六口人挤在一间屋里,房屋通风条件差,疾病易于传播。对于入户的流调员,被感染的风险非常大。

令队员刘顺兴印象深刻的,是一次去调查新发地的送货员。队友正在和小伙子沟通,没有注意到自己身后,小伙的女朋友走了进来。过了一会儿才发现:他女朋友竟然没有戴口罩!几天后俩人双双被确诊感染。“得知消息我吓出一身冷汗,不断回想流调中有什么环节可能被传染。现在想起来都十分后怕。”

“虽然害怕,但我们从来不会吓得睡不着觉。”几个小伙子憨憨地笑起来,因为太累了,找个地方倒头便着。“我们没有朝九晚五,随时出发。”

除了危险,让队员们倍感受罪的就是穿戴的防护设备。他们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对着电扇吹,也感觉不到一丝凉意。汗水汇集在眼罩里,流进眼睛,疼得半天睁不开。因为隔离点有规定不能坐电梯,他们只能穿着防护服爬楼梯,常常感觉要窒息了。“穿这个真减肥,这十多天我已经掉了6斤肉。”郭少安说。

“利刃”小分队成员来自于黄村镇各部门的普通工作人员,流调任务要求他们有稳定平和的心态和缜密周全的思维。原本粗糙鲁莽的硬汉,这些日子也被磨炼成婆婆妈妈的知心大哥了。

7月以来,他们终于轻松一些了,作为疫情的晴雨表,流调小分队的清闲意味着疫情的好转。“自打穿上这套防护服我们就没再回过家。”镇里为他们在外面找了一处临时住所,刘顺兴和郭少安是俩娃的爸爸,负责做饭。看着他俩娴熟的刀功,记者问:“想家了吧?”他俩对视一笑,“等疫情过去了,我们还要在这里观察一段时间才能回去抱娃,希望越早越好吧。”

特写

转运隔离人员的“神行太保”

黄村镇流调小分队与病毒赛跑15天,摸排304名接触者

上6点,从大兴黄村出发,途经镇通州马驹桥、通州永乐店镇、海淀区北大东门、石景山区永定林宿舍、丰台方庄,回到镇政府已经是晚上11点55分了。这是转运队7月4日一辆车的行程记录。在黄村镇,有这样一群无所畏惧的逆行者——转运员。他们是一群以车为伴,在疫情一线四处奔走的“神行太保”。

黄村镇转运小分队共为2辆车2组人,20天转运密切接触者和解除集中隔离人员900余人次,行驶里程近1万公里,相当从中国的最东部到最西部开车跑了一个来回。

来自社区办的晏晓嵩和安全科的侯云飞从年初就开始负责隔离人员转运。他俩告诉记者,那时候转运的大部分是高风险地区的回京人员;而现在是配合区疾控、镇流调队和全区各隔离点接送人员,每天任务都安排得满满的。由于这一阵需要转送的人员量增大,镇里又相继调入土地巡查大队的4名工作人员,形成一个机动小组。组长高瑞龙说:“人员转运不但要追求速度,还要保障每辆车和每个人的安全。”

侯云飞告诉记者,他们穿上防护服在车里一待就是一天,吃饭也是走到哪赶上饭点儿就吃一口。“小时候总是羡慕电影里的英雄金戈铁马、四海为家,可现在我最想的就是家里那张床。”

责任编辑:梁云娇 CN079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