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国际 社会 文史 经济 滚动

深刻认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及内在联系

人民日报 2020-09-16 11:08:26
A+ A-

所有制和分配方式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与此同时,城镇个体、私营经济及外资经济逐步得到发展。当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定位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在经济体制上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同时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时,首次提出两个“毫不动摇”:“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同时首次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都重申并强调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两个“毫不动摇”。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在理论和实践上对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内涵的又一次新发展。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标志着我们党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