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国际 社会 文史 经济 滚动

党的宣传工作要全面落实“三个建设”的根本任务

宣讲家网 2019-10-29 09:44:47
A+ A-

党中央颁发的《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第一次鲜明概括了宣传工作的根本任务,其中包括“三个建设”:即①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②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③建设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软实力。

1571711027574

第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壮大强大的主流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遵循。《条例》确定的宣传工作根本任务中的“三个建设”之一就是据此而提出的。

树欲静而风不止。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从来就没有止息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多样多变,斗争更为复杂多变。事实充分证明,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不仅仅是理论之争、思想之争、观念之争,更是道路之争、前途之争、命运之争。建设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事关党和人民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作为党的宣传工作,一定要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壮大强大主流舆论而尽心竭力。首先要在理论武装上着力,这关乎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根基。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首要一点就是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根本性工作就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最新成果。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二是在坚定“四个自信”上着力,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因为自信,所以执着。宣传中,要特别讲清: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选择的道路、所确定的理论、所坚持的制度、所弘扬的文化的“为什么”“怎么样”,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坚定“四个自信”。三是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要着力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形成强大主流舆论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着力推动媒体深度融合,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要扎实抓好基层媒体建设,更好武装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要旗帜鲜明地坚持真理,立场坚定批驳谬误,立破并举、敢于亮剑,杜绝负能量,增加正能量,让意识形态工作激浊扬清、正本清源。

第二,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凝聚磅礴伟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强调并付诸实践的方针。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实现了持续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新时代背景下,要立足新的历史方位,牢记新时代建设使命,坚持与时俱进、奋发有为,更好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走向自觉、走进百姓、走在实处、走出新路。

走向自觉,就是要明确,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构筑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体现中国价值、展示中国形象,对于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都具有重要意义。要明确:精神文明建设是“软”与“硬”、“虚”与“实”的结合体,它有“硬”的、“实”的一面。一旦失去了或弱化了它的作用,社会就难谈进步与发展、文明与创新了。从思想深处重视起来,对精神文明建设“补短板、促提升”。

走近百姓,就是要让精神文明建设始终为民惠民。社会矛盾的新变化,意味着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要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这个新变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为民、利民、惠民体现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各个方面,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拓宽领域、补齐短板,贴近需要、走进百姓,让群众享受更便捷、更充实、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美好生活。

走在实处,就是要脚踏实地、稳打稳扎,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既要保持“急不得”的心态和定力,又要采取“慢不得”的行动和措施,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一步一个脚印地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文明程度与现代化建设进程相适应,实现社会文明程度的持续提升。特别要在道德这个文明建设的基石上用力。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持续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以公民道德素养的提升汇聚社会文明的力量。日常化、具象化、生活化、常态化地开展道德模范、时代楷模、最美人物、身边好人推选和学习宣传活动。大力提升志愿服务制度化水平,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志愿服务,在关爱他人、服务社会中传播文明风尚、提升道德境界。并坚持从娃娃抓起,聚焦“立德、塑美、践礼、育心”,突出抓好养成教育和各种美育活动,持续深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携手培育社会文明的新生力量。

走出新路,就是要在推进落实上持续用力、不断创新。既要在内容上体现新的要求,又要在形式上注重探索创新;既要注重向传统品牌注入新鲜元素,又要注重打造务实管用的新载体;既要运用法治方式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又要运用互联网手段扩大精神文明建设覆盖面和影响力。法律是道德的保障。要坚持德法同行、德法相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引导各地探索制定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更好地发挥法治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撑保障作用。要针对公共政策和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探索建立公共管理和政策道德含量评估机制,促进公共政策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要按照“人在哪里、阵地就建在哪里、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的要求,建好用好“网上道德讲堂”,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向网络空间延伸。要适应信息传播方式和人们接受习惯的深刻变化,运用“两微一端”传播文明理念、推进实际工作,广泛开展网络公益活动,引导网民多发网络好声音,让美德新风通过网络广为传扬。

第三,建设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软实力,打造行前不止的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还强调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建设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软实力,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这就是认为中华文化中包含着许多为人类所共同遵循的普遍性的生存智慧。“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这些思想家上究天文、下探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老子、孔子等人的思想中包含了许多正确反映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生存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这些思想“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升到增强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的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这种高度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共有精神财富且具有世界普遍文化意义的思想观点,体现了我们党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本质意义的新认识和新高度。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要坚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特别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仁爱”、“诚信”、“天下为公”等思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到当代中国人心坎上。

建设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软实力,要着力继承红色文化。以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解放战争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是理想、信念、希望、胜利、勤劳、勇敢、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等的代表,是中国共产党价值追求和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生动体现。正是因为有了红色文化的激励,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逐步从鸦片战争后迷茫委顿、备受欺凌的状态中挣脱出来,实现了由落后衰败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转折。红色文化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真理性,是中国共产党人信仰、作风、道德、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的综合体现,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对于培养党员、干部的斗争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建设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软实力,要下力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有着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当今时代,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世界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利用长期存在的文化话语权优势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企图通过“文化霸权主义”等维护旧的世界文化格局。这对我们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说,势在必行。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保持定力、耐心和韧劲,不断把核心价值观建设推向纵深。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精神文明创建各方面,从而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责任编辑:梁云娇 CN079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