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结来讲,也就是凡事要看预期收益:为了些蝇头小利,的确不值得事事都冒险;为了长远利益,面对风险也不能够一概采取“走为上”的态度。
2016年1月28日,“义乌—德黑兰”首发班列从浙江义乌火车西站开出。中国开往中东首列铁路集装箱货运班列开通。新华社记者黄宗治摄
何以有耐心?何以有信心?
现阶段,尽管中东地区依然不平静,但中国对于中东的关注度依然不减。例如,2016年年初,中国领导人出访伊朗、埃及、沙特阿拉伯。访问沙特时,两国元首在加强发展战略对接上达成共识,强调要在“一带一路”框架内深入合作,加强在铁路、港口、电站、通信、工业园区、住房、投资、金融、航天、和平利用核能、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加强合作。中国和沙特之间之所以能够达成“一长串”共识,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中国对于与中东国家开展经贸合作,既有耐心,又有信心。
俗话说,着急吃不上热豆腐。对于在中东国家挑战市场来说,更要有耐心才是。近年来,结合“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在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过程中,积极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放眼全球。现阶段,中国已经成为阿拉伯国家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到2300亿美元,而到2020年力争要达到5000亿美元。不难看出,中国与阿拉国家之间签署自贸协定不仅有一定现实基础,而且理应有较高的含金量。
据了解,中国与海合会之间的自贸协定谈判已经进行多时。如果中国与海合会之间达成自贸协定,双方许多商品就都将实行零关税待遇。众所周知,简称“海合会”的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由阿曼、阿联酋、巴林、卡塔尔、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六个阿拉伯国家组成,海合会中的绝大多数成员国都属于富裕程度很高的国家。迄今为止,中国与海合会之间进行自贸协定谈判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先是海合会内部一度“冻结”所有自贸协定谈判,而在中国与海合会刚刚恢复自贸协定谈判不久,海合会内部就闹上了矛盾,许多国家相继与卡塔尔断交。看来,中国与海合会之间的自贸协定谈判依然会好事多磨一番。
2016年12月6日,海合会首脑会议在巴林开幕。图为海合会成员国领导人在会议上的合影。新华/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