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国际 社会 文史 经济 滚动

北京冬奥会、副中心建设背后的地质基础支撑

北京日报 2021-08-26 11:15:28
A+ A-
北京冬奥会、副中心建设背后的地质基础支撑

北京地区赋存地下水、地下空间、地热、浅层地热能、地质遗迹等地质资源,但同时存在山区突发地质灾害、地面沉降、活动断裂、地裂缝、水土污染、矿山地质环境等地质环境问题。地质工作是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全过程的基础工作,具有基础性、先行性、前沿性作用。

为了保障城市安全,破解城市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新时代首都地质工作以城市地质安全为目标,以重大地质因素高精度调查评价为基础,紧密围绕重大工程建设,利用自身优势在自然资源、生态保护、防灾减灾等领域开展基础调查工作,为首都和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把好脉”。

1、为冬奥赛区场馆选址提供地质支撑

2015年7月31日,当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清晰念出“北京”的那一刻,北京城顿时沸腾,久久不能平静,全国人民的冬奥梦在此时此刻终于变成了现实。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对已连续奋战一年多承担着前期选址工作的地质项目组来说,意味着完成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早在2014年,在延庆赛区小海坨高山滑雪场规划区前期地质调查工作中,为配合北京2022年冬奥申奥工作,技术人员通过实地调查和民访询问等方式,就对小海坨高山滑雪场规划区进行了现场踏勘、野外调查,分析小海坨区域的地质背景,包括水文、气象、地层构造、地震历史、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质灾害种类及发育现状等。经过数月的奋战,在第一时间为北京冬奥申委提供了小海陀地区地质环境背景资料,为助力北京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经过地质研判,认为调查场地在进行有效治理地质灾害和注意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下可以作为冬奥赛场。事实证明,北京冬奥会高山滑雪场地选址在延庆海坨山,最高处海拔2180米,雪道终点处海拔1230米,垂直落差达到950米左右,直线距离2600米左右,是中国当时唯一可以满足冬奥会高山滑雪比赛的选址方案。

2016年,地质工作继续为赛区雪车雪橇场地优选提供地质支撑。5月18日-7月28日,经过对2022年冬奥会S1、S2、E1及E2区雪车雪橇拟选场地及周边进行前期地质调查工作,并根据奥申委提供的雪车雪橇初设图纸及四处用地范围,从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工程建设适宜性等方面阐述了各自的优势和缺点,最终建议选择S2区域作为拟建场地,即目前选定的雪车雪橇场地。

北京冬奥会、副中心建设背后的地质基础支撑

延庆赛区高山滑雪中心(图片来源:中新网)

2、扛牢地质灾害调查的重大责任

“发动机启动,起飞!”操作人员按下键钮,一架无人机冲向了蔚蓝的天空,轰隆声越来越远…大概十分钟以后,无人机操控台传来一张张航拍照片,狭长的山间冲沟以及山坡上覆盖茂密植被的危岩体清晰可见。2017年,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地质灾害评估工作中,地质工作者将无人机航拍技术应用于地质调查中,让科技创新成为优质、高效完成目标任务的助推器。不仅可以从宏观上全面了解赛区地质地貌,跟踪记录山区陡变地形,还可从细微处获取危岩体积、倾向和节理面等信息,提供优质、可靠的地质参数。无人机除了搭载相机,还能搭载激光扫描仪用于基岩剖面、断裂带、滑坡体活动轨迹等研究。

经过数月的奋战,完成实地地质调查面积35.1平方公里,航测面积35.1平方公里,物探测线10公里,实施工程钻孔20个、近千米进尺,人工探槽(坑)15个、2000多方土,完成地质灾害评估成果图件编制、报告编写。成果通过评审交付建设方使用,获得北京冬奥组委延庆运行中心和北京市延庆区冬奥代建方一致好评。

2018年6月以来,又针对延庆赛区内的原始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冬奥赛场建设中新产生的危岩体、不稳定边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排查和核实确认,同时为冬奥建设施工单位提供了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专业技术服务,助力冬奥赛区的安全建设和运营。当前,这支地质队伍仍在延庆赛区内有条不紊地进行地质灾害隐患点汛前、汛中、汛后核查和监测工作,继续为冬奥场馆的地质安全保驾护航。

北京冬奥会、副中心建设背后的地质基础支撑

地质队伍持续为国家地质安全保驾护航(图片来源: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院)

3、地质调查评价服务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

为支撑北京城市副中心重大项目选址、各级规划科学落地,早在2013年7月,原市地勘局和通州区政府就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启动和深化城市副中心核心区地质工作。2015-2019年相继开展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及通州全域的重大地质问题调查与评价系列重点项目,主要采用了先进地质勘查技术InSAR、重力剖面、浅层地震、钻探、实验测试等多方法、多手段、多专业的融合,以地球科学系统思想,开展了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质环境(隐伏断裂、地面沉降、土壤环境、岩溶塌陷)、地质资源(浅层地温能、地下水、土地质量)等调查评价与综合研究,查明了基础地质条件、地质环境以及地质资源禀赋,编制了系列综合地质服务图件和项目成果,对影响规划建设的约束性地质条件,以及保障性地质资源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2020年,完成了通州区南部(751平方千米)重大地质问题调查与评价等工作,实现通州区(906平方千米)综合性地质调查工作全覆盖,工作中采用多手段、多方法对隐伏断裂、地面沉降、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土壤环境和浅层地热能等影响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行安全的地质要素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与评价,有力支撑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的启动,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州区总体规划》《北京城市副中心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深化方案》等科学规划落地。

城市规划、建设,地质先行。在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前,优先开展地质调查评价工作已逐渐成为有关部门及业内同行的共识。通过开展高精度城市地质调查评价工作,力争构建完整指标体系、定量分级体系、调查方法体系,依据资源禀赋及地质条件优化用地结构,规避地质灾害风险,因地制宜开发地质资源,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居环境。

供稿单位: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院

责任编辑:梁云娇 CN079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