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国际 社会 文史 经济 滚动

20年前,北京首试生活垃圾分类

北京日报 2020-04-25 17:09:21
A+ A-

20年前,北京首试生活垃圾分类

2000年10月,宣武区陶然亭小区内全部放置了分类垃圾桶,并配有垃圾分类操作示意图,向居民普及环保知识。刁立声/摄

20年前,北京首试生活垃圾分类

2000年4月,统一着装的垃圾分类员正在给垃圾细致分类。陈红梅/摄

20年前,北京首试生活垃圾分类

2000年10月25日《北京日报》5版

20年前,北京首试生活垃圾分类

2000年10月13日《北京日报》7版

20年前,北京首试生活垃圾分类

2002年5月10日《北京日报》6版

20年前,北京首试生活垃圾分类

2002年7月20日《北京日报》1版

20年前,北京首试生活垃圾分类

2009年11月30日《北京日报》3版

20年前,北京首试生活垃圾分类

2009年3月18日《北京日报》1版

20年前,北京首试生活垃圾分类

2019年11月28日《北京日报》8版

20年前,北京首试生活垃圾分类

2019年10月16日《北京日报》6版

20年前,北京首试生活垃圾分类

①2010年,天坛公园的“绿色游园志愿引导员”帮助游客把废弃物进行分类投放。贾同军/摄

20年前,北京首试生活垃圾分类

②2011年,市民陈女士用“社区垃圾分类积分卡”交分类垃圾。贾同军/摄

20年前,北京首试生活垃圾分类

③2009年,门头沟区色树坟村村民垃圾分类清倒已养成习惯。市农研中心提供

在超大城市进行“垃圾革命”,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挑战,对市民素养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和科技支撑。进入新世纪的北京,这个曾在全国最早提出并实践“垃圾分类”的城市,“垃圾革命”也走进了新时代。

2000年城八区全面实行垃圾分类

2000年6月,北京被确定为全国首批8个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

2000年11月1日,垃圾分类在经过西城、宣武等城区一年半的试点后,开始在北京城八区全面推行。北京的垃圾分类回收综合利用,是在垃圾的产生源头、收集运输和最终处理全过程开展的。从这一年开始的三年内,北京垃圾分类的重点都基本锁定在废纸、废塑料和废电池这三类。(2000年10月13日《北京日报》7版,《城八区全面实行垃圾分类》)

此时的北京城区里,已经有38个居民小区实行了垃圾分类。以建立了全国首家垃圾分类清运系统的建功南里小区为例,走进小区,可以看见四个垃圾桶,黄桶装废纸,蓝桶装废金属、废玻璃等可回收物,绿桶装废塑料,黑桶装废弃物。小区居民家家都有两个垃圾桶,一个是可回收物桶,一个是厨房垃圾桶。有的居民把垃圾分得更细。1号楼的许静琳家里有六个垃圾桶,装废纸的,装废塑料的、废玻璃瓶的分得一清二楚。扔药瓶时,她先把盖拧下来,放在不同的垃圾桶里。(2000年10月11日《北京日报》5版,《环保措施走进百姓生活》)

和小区居民一样,本市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不甘落后。废纸回收再生,使废纸得以从垃圾中脱离出来,具有深远的环保意义。那会儿,看到了再生纸具有显著环境效益的北京城,掀起了推广使用再生纸的热潮。市委、市政府机关开始带头使用再生纸;市委书记、市长、副市长还带头采用“再生纸”印制名片;西城、东城、宣武、朝阳、石景山等区政府机关、北京市奥申委、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单位也将办公用纸全改为再生纸。

再生纸是废纸再生而成,只有将废纸有效回收才能保证其来源。为此,市委市政府还特别发出《关于推广使用再生纸的通知》,要求从2000年11月1日开始,在城近郊8个区范围内的党政机关及公司、学校、新闻单位等企事业单位都要实行废纸分类收集,积极做好办公用纸回收利用,推广使用再生纸。这在当时被人们称为迈出了本市垃圾分类回收“具有突破性意义”的一步。(2000年10月25日《北京日报》5版,《下月开始八区废纸分类回收》)

2001年厨余垃圾尝试资源化处理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2001年,是本市“十五”计划的第一年,北京的废电池回收、再生纸利用等已渐成气候。但是,小区内能占据生活垃圾一半以上的餐厨垃圾处理还是个大难题。

当时,本市每天产生1万吨生活垃圾,以往都是将所有垃圾混合在一起运往郊区填埋或堆放,虽然经卫生填埋后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能达到80%以上,但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而且还会排放沼气、对地下水渗滤液等,产生不可避免的污染。照此下去,本市几个大的垃圾填埋场几年后就要达到饱和,城市垃圾亟待寻求新的处理模式。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在全市250个小区开展垃圾分类回收、就地处理列入了当年市政府为市民拟办的60件实事中。在小区的垃圾分类和就地处理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将厨房中的厨余垃圾进行专门的收集和处理。(2002年7月20日《北京日报》1版,《二百五十个小区启动垃圾分类回收》)

那么,到底有没有一种好办法,能够把这种被国外称为“绿色垃圾”的废物变废为宝呢?

这可难不倒咱北京人。据本报2002年5月10日6版《九成多垃圾变身有机肥》报道,就在2001年当年,本市第一台生物垃圾处理机在西城区裕中小区投入使用了。这台约3立方米的铁家伙,每天可以处理1.1吨厨房垃圾,使经过有机生物分解后的垃圾量只有原来的0.5%。变废为宝后的垃圾成了优质肥料,用来养花种草特别好,既减少了运输、填埋费用,又减少了对土地的占用和二次污染。仅仅半年时间,它就让小区里1200户居民家庭的垃圾量减少了216吨。

在2004年,本市城八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3.8%,郊区达到38.1%。在实行物业管理的260个居民小区、大厦(约合78万人口)实行了垃圾分类收集。

2005年,在前门西南的煤市街社区,垃圾未出门就已经按用途分门别类。记者在现场看到,原来单纯汇总垃圾的清洁站被改造成一个现代化的密闭式垃圾处理系统。随着约3米高的银色金属罐一阵轰鸣,上面一个出口“吐”出了塑料袋、包装盒、纸张,下面的出口则“吐”出了已经粉碎为只有几厘米大小的果皮、蔬菜小碎块。每天从这里运往填埋场的垃圾只有不到500公斤,运往塑料厂、堆肥厂的“原材料”却有约4吨,占垃圾总重量的90%。借鉴、推广煤市街社区的成功经验,有望解决全市生活垃圾处理难题。(2006年10月31日《北京日报》6版,《煤市街9成垃圾变资源》)

2006年京郊农户试点垃圾就地消纳

过去,在北京的农村,垃圾基本都是“自产自销”。一进门,左边是猪圈,右边是菜地。家里的剩菜剩饭、扫地的灰土、菜帮菜叶子,一股脑儿全都进了猪圈。可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养殖集中化进程中,猪圈这个天然的垃圾处理场,就逐渐退出了农家院。经过了垃圾密闭化处理,统一收集、运输、管理等尝试之后,京郊农户也走上了垃圾源头分类减量的路。(2009年11月30日《北京日报》3版,《垃圾源头分类,农民是怎么做到的》)

从2006年11月开始,本市在门头沟区王平镇等5个乡镇试点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在王平镇东马各庄村的每户农家,垃圾都分门别类存放在6个标识着“灰土、厨余、可再生、可燃、有害、不可再生”的垃圾桶和垃圾袋中。几年下来,这个小山村的80户村民已经习惯将垃圾分类存放,保洁员上门回收,90%的垃圾实现就地消纳,变成有机肥、燃料等资源。

在村民季玉兰家整洁干净的庭院一角,6个贴着标签的垃圾桶和垃圾袋依次排开。打开桶盖,一目了然,隔夜的炉灰装在“灰土”桶中,“厨余”桶里是白菜叶和土豆皮,几节废电池装在“有害”垃圾袋中。下午4时,村里的专职保洁员到季玉兰家收完垃圾,递给她一张“合格卡”。季玉兰解释道:“这证明我家今天的垃圾分类是合格的,凑够30张月底可以到村委会领取奖励。我家现在不用买酱油、洗衣粉,用垃圾换就够全家用的。”

在推行垃圾分类处理的过程中,王平镇为全镇3600多户村民和居民配备了垃圾桶和垃圾袋,购置了厨余垃圾车和灰土垃圾车,建起了生物质肥料厂和生活垃圾压装站,使垃圾分类、收集、利用各个环节有机连接,九成垃圾都成了资源。(2009年3月18日《北京日报》1版,《九成垃圾变资源就地利用不出村》)

简单的垃圾分类,带来了综合的生态环境改善和村民收入的提升。实施垃圾分类管理后,王平镇的卫生环境大为改观,民俗旅游户增加到45家,来这里观光旅游、采摘的市民达到5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00余万元。

在王平镇、韩村河镇、河北镇、熊儿寨乡、马昌营镇等京郊6个乡镇垃圾源头分类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北京从2009年开启了农村垃圾源头分类措施的大力推广。据当时测算,在全市郊区推广,按350万人口、人均日产垃圾1.5公斤计算,每年可以节约近3亿元的运输费和消纳费。而且,实行垃圾源头分类管理后,因为垃圾减量,全市农村每年还可以节约填埋用地600多亩。

2010年率先在全国为垃圾分类立法

2009年,本市垃圾分类结出硕果——全市垃圾产生量首次出现负增长。2010年,全市仅用8个月就完成了600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硬件设施配套建设,一场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人民战争”向胜利又近了一步。

就在当年,本市正式启动了垃圾处理立法程序,市政部门起草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分为八大部分,涵盖生活垃圾产生到处理的全部过程,拟强制要求垃圾分类投放、收集。

2011年11月18日,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据本报2011年11月19日2版《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可少付费》报道,这是国内首部以立法形式规范垃圾处理行为的地方性法规,它对本市生活垃圾收费制度改革,积极推广垃圾分类、无害化处理等作出明确规定。通过立法的形式在全社会推广“生活垃圾减量分类人人有责”的观念,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北京作为特大型城市面临的生活垃圾处理难题,从根本上实现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2019年10月14日至11月13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正案(草案送审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19年10月16日《北京日报》6版,《个人扔垃圾不分类拟罚200元》)

2019年11月27日下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改决定经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修改后的条例将于2020年5月1日正式施行。这是自2012年条例施行以来,本市首次对该条例进行修改。

修改后的条例首次明确,单位和个人是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责任主体,并对个人违规投放垃圾的行为,实行教育和处罚相结合。违规投放的个人“屡教不改”,最高可处200元罚款。此外,要求餐馆、旅馆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并对“混装混运”现象加大了处罚力度。(2019年11月28日《北京日报》8版,《明确生活垃圾四分法个人违规将实行“教罚并举”》)条例的修订与颁布实施,标志着北京市垃圾分类将正式步入法制化、常态化、系统化轨道。

修改后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正式实施。北京的垃圾分类将大步走进新时代,进一步建立起现代化的垃圾治理体系。

本版文字:黄玉迎历史资料: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责任编辑:路子康 CN078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