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污染治理“最亮的星”——探访中国节能长江大保护典型项目

2019-05-22 11:27:11   
A+ A-

“走进新国企·长江大保护”系列报道之二

中国网财经5月21日讯(记者李春晖)作为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主体平台,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节能”)把模式创新看作是主体平台设立的初衷和成败关键,并围绕治理模式、商业模式、协同合作模式不断探索,先行先试,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持续的典型案例。

从贵阳到成都再到湖州,跨越长江上中下游,这些典型项目毗邻长江水系,犹如夜空中最亮的星,从中可窥见长江全面“病愈”之后,“黄金经济带”的美好未来。

5月13日至17日,记者跟随由中央网信办网络评论工作局、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工作局指导,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主办的“走进新国企·长江大保护”活动,通过实地探访,深度了解中国节能长江大保护部分重点项目。

更绿色更经济的“温度”打造南方集中供暖新模式

“你在北方的暖气房吃着雪糕,我在南方的被窝中瑟瑟发抖。”听起来啼笑皆非,却是南北方冬日生活差异的真实写照。

没有集中供暖,是南方省份老百姓长久的“痛”。随着厄尔尼诺现象频繁发生和冷空气的不断南下,我国南方地区多次经历“凛冬”,岁末年初往往湿冷难熬。有网友调侃说北方人过冬靠暖气,南方人过冬靠“一身正气”,简言之就是硬抗过去。“开空调(取暖)花费太高,有时候一家人围坐在电暖炉前,身前暖和了,后背都还是凉的。”贵阳市民李女士回忆道。

近年来的全国两会中,屡有代表委员建议重划南北供暖线,让更多南方地区也能享受到集中供暖,但是能源供给问题、排放问题等等都是阻碍因素。

一方面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妥善解决南方老百姓供暖需求,一方面又不能重走北方化石能源集中供暖带来重度污染的老路,中国节能在贵阳探索出一条“低碳供暖”的新路径。

在贵阳市云岩区,建筑面积720万平米的大型社区——中天·未来方舟项目是我国西南地区首个绿色供暖社区。未来方舟项目依托毗邻南明河下游流域的地理优势,创新分布式供能理念,采用多能互补思维,将水源热泵、地源热泵、污水源热泵等技术相结合,从河水、污水、空气等低品位能源中提取能量,并加以统筹利用,为居民供暖。这种模式既降低了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又实现零排放,达到绿色低碳供暖的目的。

中节能(贵州)建筑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强介绍,中天未来方舟项目是中国节能集团西南地区首个大型的纯市场化运作项目,项目采用与当地大型房地产企业合作方式,充分发挥中节能的国企背景、技术优势、业界口碑;同时,项目的成功运营为建筑节能公司创新业务模式、打开南方供能市场奠定良好的基础,也实际推动了南方供暖行业的整体健康发展。

长江污染治理“最亮的星”——探访中国节能长江大保护典型项目

(被称为贵阳“母亲河”的南明河,未来方舟项目河水源热泵的用水就取自这条河。中国网财经李春晖摄)

该项目拟建7个能源中心,现已建成5个。所有能源中心皆因地制宜设计能源利用形式,包括河水源热泵、(原生)污水源热泵、天然气锅炉补充、冷热电三联供分布式能源。据统计,未来方舟项目可实现年节约标煤4.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1.9万吨、减排二氧化硫4000吨、减排混合颗粒物6000吨。

贵阳市民李女士是2015年首批入住未来方舟项目的居民之一,至今已经享受到四个“融融暖冬”,每平米26元的供暖费让她觉得经济又实惠。

“花园式”垃圾焚烧发电厂余热循环利用带动当地就业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城市人口持续扩张,产生的生活垃圾也越来越多,成为一个城市“无处安放之重”。以往的填埋方式弊端重重且难以持续,而垃圾焚烧项目又往往被周边居民视作洪水猛兽。

提起垃圾焚烧发电,人们脑海中常常联想到扑鼻恶臭、滚滚浓烟,但中国节能旗下的成都祥福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可以说颠覆了旧有认知:空气中没有任何异味,高耸的烟囱中排放的只有肉眼看不到的水蒸气,厂区内碧草绿树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人工湖中睡莲盛开、鱼儿畅游,湖边还用围栏圈起一块区域,养了几窝兔子,一派田园风光。

长江污染治理“最亮的星”——探访中国节能长江大保护典型项目

(“花园式”工厂中国节能供图)

成都中节能再生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志刚介绍,成都项目采用世界最先进的往复式机械焚烧炉排(Seghers炉排)和半干法烟气净化技术和设备,是国内率先采用烟气排放指标按欧盟污染物控制标准设计建设的政府特许经营项目。与此同时,烟气排放数据与当地环保局监控中心联网,处于全天候在线监管之中。项目渗滤液处理采用“除渣预处理+厌氧UBF+外置式MBR+纳滤”工艺,可达到污水一级排放标准。

一个最能体现中国节能在安全生产和达标排放领域“技术自信”的地方是,成都项目为厂办一体式设计,即综合办公楼和垃圾焚烧主厂房在同一栋楼,员工宿舍也距离主厂房不足200米,“自己人”就长期工作、居住在厂区。

此外,该厂在余热循环利用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作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城市,成都大小酒店众多,布草洗涤需求大。成都祥福项目因地制宜,在厂区内设立了洗涤厂房,将垃圾焚烧发电后的蒸汽用于布草清洗。该业务不但提高了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资源利用效率,同时改变了当地传统的小锅炉式布草洗涤模式,进一步减少了排放。

目前洗涤部门日均洗涤量8000套,年产值3000余万元,在成都地区拥有107家客户,其中有五星级酒店14家;不仅为当地创造了经济效益,还解决了厂区周边90余名村民的就业问题。

特色“农创小镇”使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有机结合

中国节能在长江流域多个省市积极探索光、农、渔、副互补的田园综合体模式,确保在以农为本的前提下,促进光伏产业和农副产业深度融合,其中中节能(长兴)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光、农、渔一体化农创小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长兴县是农业大县,历来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为此,中国节能在长兴光伏项目策划之初,就明确提出了建设一个有地方特色的光伏示范项目理念,将高附加值农业、工业、服务业三产联动充分融合,通过地方政府共同招商引入当地有实力的养殖企业和种植企业参与运营,将普通光伏电站开发与渔业、农业、休闲旅游业相结合,旨在打造光、农、渔一体化的农创小镇模式,实现光伏电站投资运营商、政府、农民等多方共赢。

长江污染治理“最亮的星”——探访中国节能长江大保护典型项目

(长兴渔光和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中国节能供图)

该项目整体装机容量70兆瓦,每年生产清洁电力7500万度,节约标煤3.4万吨,减少二氧化硫250吨,二氧化碳7.2万吨,烟尘287.1吨。

据介绍,项目一期50兆瓦渔光互补部分占地面积1000亩,将原有坑塘水面整合成标准鱼塘,实现了上部光伏发电和下部渔业养殖的结合。建成两年多来,已经形成小龙虾养殖合作社模式,由基地向周边农户供苗再进行高价回收销售,实现年产近50万斤,解决了养销矛盾,亩均产值达12500元以上。

项目二期20兆瓦农光互补部分占地面积约500亩,整体由24栋光伏联动大棚和一栋观光棚组成,全部采用现代化科技连栋大棚的建设模式。大棚内配备了自然通风和风机通风系统,能够方便控制大棚室内温度及湿度,使农作物在高温下不受损伤;保温系统使农作物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正常生长。此外还安装了雨水收集系统,及时收集雨水用于后期灌溉,同时达到雨水循环利用、节约用水的作用,并通过大棚内安装的喷淋系统随时根据作物生长情况补充水分。

该项目建成后为乡镇村民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和返乡农民创业场地问题,项目农地亩产从不到1000元提升至平均不低于3.5万元,成功探索出一套光伏农业化的“农创小镇模式”。

责任编辑:梁云娇 CN079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