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余年间,习近平的身份在变,但他迈向基层的脚步,却未曾停止。而当下的中国,正在大力转变发展方式,奋力突破结构之困。发展要有新突破、改革要有新局面,该从哪里使劲、向何处发力?破解难题,智慧还是来自群众。
十八大以来的5年间,习近平调研考察的脚步,已经遍及全国近30多个省区市,社区、乡村、企业、学校、部队都留下了他躬身俯察的足迹。
“习总书记到林区看望林业工人了!”2014年春节前夕,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沸腾了。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习近平来到阿尔山市伊尔施镇林业棚户区。在这里,他听取了关于阿尔山林区全面停伐、面临转型的情况汇报,他深情地说:“历史有它的阶段性,当时砍木头是为国家做贡献,现在种树看林子也是为国家做贡献。”
2014年1月26日,习近平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来到地处边陲的内蒙古阿尔山市伊尔施镇看望生活在林业棚户区的群众。
提起2016年4月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那次畅谈,安徽省凤阳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徐德明仍津津乐道。在小岗村高标准农田示范点的麦田间,习近平总书记向徐德明提出了不少专业问题。“土地流转、农田整理、种植品种、亩产量、病虫害防治、粮食收购等方面,都问到了,都是农技人员关注、农民关心的问题。”在徐德明看来,总书记在农业生产方面非常有研究。
同年7月,习近平第三次来到“疾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在泾源市姚磨村,当地的种植大户罗军向总书记提出,“想更好了解市场需求”。听完他的意见,习近平现场做出回应:“防范市场风险,既需要经营个体敏锐把握,也需要政府加强服务,尤其要做好信息服务工作。”
……
《尚书》云,“好问则裕,自用则小。”这5年间,习近平亲身征询于宇下,虚心问计于百姓。所问之事,看似微小零碎,但将它们串联起来:从转方式、调结构到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从脱贫攻坚到加强民生保障,无一不与他治国理政的大略方针相契合。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目标和举措: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